水库移民心理问题研究
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到2009年工程建成时,移民动迁总量将达113万人,三峡工程淹没面积大,迁移人口多,这将引起库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的巨大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及人群健康等问题更为我国中央政府及全世界关注。对于水库移民是提高还是破坏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或身体健康还存在争议,因此调查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内外资料文献,将水库移民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研究作全面分析,以便为研究水库移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其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提供研究依据。
1 水库移民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心理压力大
在中国,水库淹没影响的大部分移民是以土地为生的农民。移民搬迁面临着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网络的破坏,而且远迁者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移民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1.2 失落感
对于工程性移民中的水库移民来说,由于水库移民常常是规模大、人数多,搬迁又要付出巨大的物质、心理和社会成本,为了达到成本和收益间的平衡,国家投入巨大资金给予补偿。但从现实来看,常常难以达到这种平衡的状态,因而造成移民心理上的失落、不满和恐惧。加之短期内经济上一时不能致富、不能脱贫的状况,也使移民普遍产生了恐慌情绪,被剥夺感表现强烈,失落心理突出;有的插花安置的移民,不能融入当地社会,归属感丧失。最初被告之安置去向或刚到安置区时,部分外迁移民往往感到“一团糟”,无所适从,甚至感到恐惧,或者因某种原因而产生不满和愤怒。同时,在移民安置中,有的移民认为,他们外迁后,其致富门路将会受到不小影响。像开县、忠县等城郊移民,由于他们大多数从事二、三产业,有相对固定的致富门路,不少移民迁入四川德阳等地后,就因安置地农民负担比库区重,子女入学费用较库区高,由于致富门路差异或产业单一而产生了不少问题。
1.3 焦虑和抑郁
肖洁认为,面对即将搬迁的事实,女性移民多表现得较为焦虑,“为日常琐事心烦”的比例甚至于高达71.3%,57.8%的调查对象生活中经常感到不顺心、做事很费劲(55.6%)。被访者生活中有较强的抑郁倾向,经常感到难过(47.5%)、孤独(27.5%)。与男性待迁移民相比,女性移民的自我、消极意识更加强烈。而且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待迁移民更倾向自我认同,肯定自身的能力,但对现状的焦虑感增加,抑郁度上升。
1.4 依附心理
许多移民认为,他们为了三峡工程的建设,放弃了祖辈经营多年的家园,迁往陌生的环境,这是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于是认定国家应在经济上给予补偿,从而对政府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这种心理内在地支配着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2 影响水库移民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
2.1 政策因素
移民政策落实情况是影响水库移民社区归属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峡人口迁移类似于确立了一种信任关系,在此关系中,政府扮演受托人的角色,移民充当委托人。政府向移民承诺:宏观上,迁移将给移民带来更大的益处,微观上,政府将尽可能减少搬迁给他们造成的损失,并保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水平;移民则相信政府会信守诺言。正如在任何一种信任关系中,委托人始终要面临受托人是否遵守诺言的威胁一样,在三峡移民工作中,政府如果能够完全有效地落实移民政策,按照迁移前的承诺,按时、足额地补发由搬迁给移民造成的住房损失、青苗损失和其他各项损失,则移民因搬迁造成的损失将较少;反之,如果政府没有足额发放补助款项或在移民政策落实环节中出现纰漏,不能有效地实现对移民的承诺,则迁移将直接给移民带来损失,这种损失从心理和经济两方面影响移民生活。从移民迁移后的调查来看,三峡移民对移民政策评价不高,普遍认为当地政府和村委会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够关心,这种关心不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移民的不适应,对他们带来了心理压力。
2.2 经济因素
世界银行移民专家Cenea在非自愿移民研究领域进行了长期的探讨。他在所著的《The Economics of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Questions and Challenges》一书中对非自愿移民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呼吁为了实现移民政策的基本目标——减少移民和改善移民的生活,必须对移民安置过程中的补偿理论进行研究。他经过对同一时期移民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和大量的案例分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移民贫困风险模型,即IRR模型。公共卫生政策一直在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人们身心健康就会大大减少对别人的敌对、冲突及暴力行为,社会经济是保证人们享受充分公共卫生的首要因素,对移民来说,公共卫生和可及的医疗服务尤其重要。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预计所得移民补偿不能完全赔付搬迁造成的损失。他们对移民补偿数额的估计并不乐观。补偿不足与收入不高会对移民心理产生一定的悲观情绪,而且搬迁对于生产条件的大幅变动会加剧心理上的难以承受。
2.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团体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已有的大多数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国外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即社会支持的多少可以预测个体身心健康的结果。移民原来的社会网络已被打破,社会环境已改变,缺乏能感觉和被接受的社会支持会损坏健康,包括心理健康。曹建交通过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认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相比,三峡农村移民能够获得的社会支持明显偏低;社会支持网络对移民的社会生活起着一定的影响,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支持网络规模影响到移民面临合法权益受侵事件时的应对方式,网络规模越大,移民更可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处理负性生活事件。
2.4 社会适应
移民通过一定途径完成对搬迁后的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是其得以融入安置地社会生活和社区结构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发性移民得以实施、移民得以致富奔小康的基本保证。从多年结果的比较来看,邻里关系、生活习俗、生产劳动3方面的适应状况随时间推移而明显好转;而经济收入满意、怀念原来地方、思念原来熟人3方面则随时间推移而向着明显更差的方向变化。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客观生活方面的适应状况或许随时间推移会逐渐好转,而主观心理方面的适应状况则有可能随时间推移变得更差。
3 生产环境因素
水库工程兴建在深山沟壑之中,那里人们世世代代都以土地为生,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与土地密切有关。新安江库区移民人均占有土地仅0.31亩,丹江口水库郧县库区10万移民人均只有0.39亩。在任何一个有人类生存的区域,首先要面临的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水库移民安置区也是一样,移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从周边的自然环境中获得食物及满足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又决定了移民不能无节制地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如果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将会导致安置区内资源遭到破坏甚至枯竭,最后导致移民在安置区内无法生存,引发二次搬迁或回迁到库区。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二次搬迁安置区或库区会再次遭到破坏,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移民实践中应当充分考虑安置区社会发展与物质环境的相适应问题 。移民在安置地所拥有的土地,特别是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对其是否安居乐业、安置区是否稳定有重要影响,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