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出脱贫致富奇迹——石门县天鹅山园艺场移民扶贫开发15年的沧桑巨变
大红的春联,映红雪地。
漂亮的民居,扮靓山村。
“橘树遍四岭,新楼林中立。笑声荡山谷,场兴户富裕。”正月里,放眼湖南省石门县夹山镇天鹅山园艺场移民新村,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
陪同湘潭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孙彬程进行社会调查,围坐在孙关军家温暖的火炉边,回忆起移民搬迁再创业的过去,大家感慨万千,脸上写满了喜悦与幸福。
走出大山,远离贫困
1997年前,现年63岁的壶瓶山镇三河村原支书彭文福,与乡亲们世代居住在“湖南屋脊”——主峰海拔2098.73米的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大山深处,村子岩多土少,面广人稀,距壶瓶山集镇50多公里,生存条件差。受大山阻隔,“出行难,吃饭难,上学难,就医难,创收难,千也难万也难”,常年以玉米、马铃薯为主食,“好多家庭温饱都成问题”。
为解决好保护自然生态与改善群众生活的矛盾,县里决定实行“搬家式”移民扶贫开发,“还山于生态,移民于好处”。1998年正月初八,彭文福与村主任孙关军带领核心保护区内桐木山、大金竹、大棚、云麓、汉池坪,以及相邻的湖北省五峰县洞口、长坡等8个村的32户108名老老少少,带着致富奔小康的憧憬与梦想,一步一回头地离开土生土长的故乡,浩浩荡荡,长途跋涉183公里,被安置到离县城23公里的夹山镇三八林场。
披荆斩棘,重建家园
三八林场,是“大集体”时代的产物,此时并无林木,只有荆棘丛中稀稀疏疏的油茶小灌木,成了附近村民多年的“放牧场”,一片萧条冷落。
在时任县委副书记黄家军、副县长熊大顺、镇党委书记周常云等人的主持下,一场“拓荒大会战”在他们到来之前的1997年8月夏天就已经开始打响了。
两间孤零零的林场场部,已是残垣断壁,成了移民孙关华家的“美庐”,一住就是八年。大家因陋就简,竹条加塑料布搭棚,造土制砖建房,“好象野战军扎营”,一时间山谷里炊烟四起,人声鼎沸。
“初来时,无房,无电,无水,无路,无钱,百无一有,有的是穷。胡光华一家人受热长疮,无钱买药,我借给他10块钱,才去看了医生。杨德同、郑长峰、王文平三家因坚持不住,还返回了老家。老弟孙关平也想跟着回去,大哥孙关权一句‘在这是有希望,是短时间一时穷,回老家无出路,将和过去一样是祖祖辈辈代代穷’的警告才将他留住。”忆起穷苦的过去,孙关军历历在目。
1998年3月15日,第一株蜜橘苗栽上山头,不几日,4万株橘苗就将400亩山地披上了新绿。3月18日,前往石门县视察工作的副省长庞道沐,深为这里“异地移民护生态,产业开发促致富”的做法叫好,欣然提笔命名为“天鹅山园艺场”,荒凉的天鹅山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政策给力,勤劳致富
为确保“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县镇有关部门给予了移民长期无微不至的关怀。陈文浩、朱晓平、熊大顺三届县委书记多次现场办公,县政府每年免费供应1万斤大米,坚持了10年。民政部门送来500件衣服,扶贫部门送来了一大卡车化肥。县柑橘办送上优质橘苗,长期派员技术指导,将园艺场定为示范基地,“管种、管养、管销、管受益”。镇政府干部申炎山、兰松庆、梅耀坤等长期驻场协调服务。
橘苗栽后,镇农技站指导移民及时套种无籽西瓜。夏天,肥硕、甜蜜、无公害的400亩西瓜成了“抢手货”,户均西瓜纯收入上万元,“在山里从来没有得过这么多钱”。为吃上白米饭,勤劳的山里人四处租种附近村庄外出打工家庭的水田,曾文福一口气就租种了5亩水稻,当年产稻3000多公斤。地里黄豆、油菜、蔬菜大丰收。农闲时,大家到县城、集镇、农户家中打工,修公路,钻石膏矿,卖苦力,一天15元工资,“力气可以挣钱了”,他们高兴不已。
金秋时节,橘乡的繁荣让他们欣喜若狂。孙关军在秀坪园艺场田玉军家打工,采摘柑橘,每担160-170斤重的果子一天挑下来,老板收入1.7万元,自己得了20元工钱。但从中,“孙关军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信心满满,劲头十足。
辛勤劳动,换来了可喜回报。除夕,大家杀猪宰羊,庆贺在异乡的第一个好年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移民们铁定了心。
橘苗在长大,收入在增加。
房有了,电有了,自来水进了家,连接集镇的水泥路也在2007年贯通,移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转。
2006年,彭文福、孙关华各自耗资10多万元,第一批住进了新楼房。孙关军2008年建房投入达15万元,2012年建水泥坪就花了7万元。
2011年,园艺场被列为常德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财政、农业、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共整合项目资金330多万元,800立方米的大水池屹立天鹅山顶,通过主管、支管、细管将灌溉用水送至4个山头,通向每株橘树,“水果水果,有水才有果”,橘园从此用水无忧。2公里水泥路伸进橘林深处,实现了“家家户户串门不沾泥”。进行电力改造。杀虫灯、诱蛾黄板、捕食螨等先进设备设施进入橘园,柑橘产量、质量、效益实现了质的飞跃,“出了口,进了大城市超市,换了大钱”,园艺场焕然一新。对这里的变化,长期联系园艺场的县政府办干部孙关权、县人社局干部邹仕枚如数家珍。
走进53岁的曾凡新家,“三间两层+横屋”的楼宇掩映橘林中,新颖别致,“2011年5月建成,花了18万元,都是靠14亩橘子卖的钱”。大学毕业的儿子曾祥勇刚在年前腊月初十结婚,家中高档家具、电器一应俱全,“摆酒席收了9万多元礼金”。“去年全家收入有8万多元,如果还是在过去的大山上,这样的好日子做梦都不敢想”,曾凡新82岁的老父亲曾庆华竖起大拇指,笑意盈满眼角。
何登银正在修建、刘兴梅刚刚竣工的新潮楼房,矗立水泥路旁,相比他们昔日蜗居的矮小土坯房,形成了“大天鹅和丑小鸭”般的强烈反差和对照。
“过去在大山里,全村只有村上一部电话,高中生都少,别谈大学生了,少数家庭才有黑白电视机,房子都是简陋寒酸的土砖房,好多二三十岁的男儿汉逼成了光棍汉,穷啊!”彭文福抚今追昔,“现在,年轻人基本上人人有手机,我家4人就有三个手机、一台座机、二台彩电,电脑、冰箱、洗衣机都有。送出去了6名大学生,孙关华的两个女儿孙彩玲、孙辉都是大学生,孙彩玲毕业后被招进县信用联社工作,新大学生会不断地增多。进县城23公里,到集镇2公里,赚钱的途径、门路多了,每年户均柑橘收入3万多元,加上打工的收入,一般家庭都过了5万元,有的更多。孙关军每年为外地客商代收上百万斤柑橘,三四个月的劳务费就是几万元。彭先武、胡光华、邓发先还率先买了汽车和小车。2003年,我老弟40岁时还娶上当地媳妇成了家。2006年以来,28户修了新楼房,一户赛着一户气派高档。大家都过上了甜甜蜜蜜的好日子。”站在自家小楼前,彭文福感慨万端。
近些年来,石门县紧紧围绕自身的“中国柑橘之乡”品牌做文章,这种变“用大量资金为人少面广贫困山村修长路、架远电、送衣食‘就地’扶贫”,为“给舞台、给门路、给希望的‘搬迁’扶贫”模式,诞生了秀坪、龙凤、梭金山园艺场等一大批“依托柑橘,做大柑橘”的开发移民致富典型,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与肯定,时任国家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省政协主席胡彪,常德市委书记吴定宪、武吉海和卿渐伟等先后实地视察调研。
暮色时分,我们离开天鹅山。回首望去,大雪映照下的移民新村格外静谧而秀美。春天里,新的生机与希望,正和着漫山遍野的橘芽儿在伸长绽放,“天鹅”正展翅翱翔。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