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村何日“牛 ”起来
目前,我市省级、市级贫困村共301个,其中省级163个、市级138个,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0.6万人。2009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全市301个贫困村实行定点扶贫开发,计划每两年一轮,每轮60个,重点围绕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开发、帮助农民增收等方面开展工作。
从目前首批61个贫困村的定点扶贫开发的效果来看,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已经产生了较大的聚合效应,后发快进的强劲态势初露端倪。通过扶贫,各贫困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产业扶贫开发明显加快,农民脱贫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扶贫,解决了一批几十年没有解决的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照明难等民生问题,贫困点村村民平均增收300元以上。
然而,全市还有240个贫困村等待扶贫开发,按照计划,剩下的贫困村全部轮完扶贫开发还需8年时间。8年,本来就不短的时间,贫困中煎熬将是多么漫长啊。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我们身边的贫困村,并伸出援助的手扶持贫困村,让这些贫困村早日脱贫。
为了让社会了解我市贫困村的现状,我们走进贫困村采访,同时邀请专家为贫困村把脉开处方,指出寻找致富的点子和途径。
但愿“贫困乡村行”能引起社会对贫困村的关注!
一年的收入仅相当于城里人请一次客的花销
石牛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陈文新向记者介绍说:石牛村属丘陵地区,1120人,其中移民安置175人,是鼎城区第二大移民村。全村有耕地面积1864亩,水田1579亩,旱地280亩,山林2300亩,全村面积6450亩。石牛村地处鼎城区的北大门,经济生活比较落后,去年村里人均年收入仅1850元,而雷公庙镇人均年收入是4500元。也就是说,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还不够城里人请一次客的花销,听说城里人请次客都要花个一两千元。
说起村民的贫困,陈文新满脸忧虑:贫困户文香玉2006年从皂市水库搬迁到这里,条件很差,自己又得了重病,儿子30岁了还没结婚,现在还欠贷款和亲戚借款数万元;59岁的陈泰来家住孟家山组,是村里最偏僻的地方,三间土房有4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倒塌了一半也无钱维修。现在的村部也是1992年修建的土砖房,连个厕所也没有。村部惟一一个会议室只能容纳20多人,平时开个党员会都挤得不得了,更别说年终总结会、群众大会了。村里惟一的集体收入就是那几十亩橘园的承包款,但几千元钱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我们迫切希望政府和社会帮我们一把,扶我们一程,让我们早日脱掉贫困村的帽子。”陈文新满怀期待地说。┆
地处龙门水库尾水却没水用
分析造成村里经济贫困落后的原因,水是个大问题。目前,村里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田地灌溉和村民饮水的问题。
石牛村地处龙门水库的尾水,按理说并不缺水,可为何村民的田地却没有水?其实,村里原本有一条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修建的沟渠,全长3.5公里,这条沟渠绕半山腰而建,地势比水田高,如果沟渠能引水,全村90%的田地都能灌溉。但从2000年开始,这条沟渠就严重淤塞,沟内杂草丛生,即使水库的水再多也放不到沟渠里来,村民只好望着水库干着急,灌溉成了头等大问题。去年,村里发动全村村民砍青除杂,现在沟渠是看得到了,但还是放不出水来,田地只能望天收。每遇干旱季节,村民灌溉田地只能靠抽水机抽溪沟里的水,离溪沟远的就只能肩挑手提。村民饮水靠打压把井。该村地底下都是石灰石,受地质影响,压把井即使打到地下10米多深的地方,遇到干旱天气,井里还是压不出水来,村民只好步行往返数公里到雷公庙镇去买水。去年干旱,全村有800多亩田地绝收。村民饮水也成了大问题,有的到镇上去买水,有的到岩坑去挑水,远的村民要往返6公里才能找到水,生产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村里有个东背峪岩坑,是以前村里采矿石后留下来的,现在形成了天然的泉水塘,一年四季泉水清澈不干涸。尽管有这么好的水源,村民们的饮水还是得不到保证,因为村里建不起自来水厂。
两条公路穿村而过,村民出行仍走泥巴路
陈文新说,路况差是制约村里发展的又一瓶颈。石牛村东边是临岗公路,西边是老207国道,两条公路穿村而过,但全村目前仅有一条从村部通往临岗公路的2.5公里长的主路进行了水泥硬化,另有8个组6公里路都是泥巴路、石子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全村12个组有11个组安置了从皂市水库来的移民,因为没有好走的路,移民也怨声载道。村民种植的柑橘、棉花等因为没有好走的路外运都很困难,连做生意的也不愿意上门,农民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现在急需硬化的是从老村部通往临岗公路2.5公里的主干道,涉及上百户村民,其中移民占多数。如果资金能够落实,至少还要修通三条3.5公里长的毛坯路才能基本满足村民出行的需求。
村里有300亩柑橘。有一年,柑橘丰收,又大又甜金黄的柑橘挂满了枝头。路不好走,贩子不愿进村。柑橘不是烂在树上,就是一两毛钱一斤卖了。而周边路好走的村,柑橘卖到每斤四五角。
村民不懒,资源也有,只待开发
陈文新说:“不是我们村民懒,也不是我们脑子不开窍,主要是基础设施差,导致了石牛村的贫困。”尽管村里条件差,但村民仍然在与贫困作斗争。59岁的养猪大户樊儒华每年出栏生猪300多头,另有5户村民也年养生猪100多头。68岁的老人樊井山自办养鸡场,每年出栏800多羽鸡,这些都是勤劳致富的典型。村里小规模养猪、养羊、养鸡的都有。
“山上有野松树、野油茶树,但经济价值都不高,我们很想种植其他东西,但却苦于没有资金。石灰石我们以前也开采过,但设备老化无力更新,开采只好停了下来。眼看着清澈的泉水塘就在眼前,村民们却没有水吃,可修个水塔要十几万,村里没钱修,我这个当支书的很汗颜。”陈文新很遗憾地说。
村里的资源比较丰富,拥有可利用的山林近2000亩,可供成片开发的山林800多亩,可开发种植果林花木或经济作物。这些有利条件加上距离常德市城区比较近、207国道、临岗公路穿境而过的地理优势,开发前景应该比较乐观。此外,村里石灰石资源丰富可供开采,东背峪10亩岩坑长年清水不涨不溢,比较适合修建自来水厂,说不定还可以开采出矿泉水。
在石牛村,有关石牛还有一个传说。据传,石牛村是因为村里确实有头石牛而得名,那头石牛一直躺在庄屋垱组一村民的农田里。相传在民国时期,有8头牛从临澧安福镇跑来,一口气跑到鼎城区,中途经过石牛村的时候偷吃村民的庄稼,村民们连忙驱赶,最后就剩下一头牛留了下来不愿走,变成石牛躺在田里。石牛一直陪伴村民耕作,一直守护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不知这些石灰石资源有没有开采价值?
石牛村期盼社会有识之士进村扶贫开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