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浃河村民的饭碗被淹没
浏浃河村民的饭碗被淹没
村道,越野车也难行
10月26日,我们去汉寿县月明潭乡浏浃河村采访,体验到了那里的路真烂,真窄,真难走。一小段水泥路走完之后,其余都是铺有薄薄一层卵石的泥巴路。由于前几日下过大雨,路上坑洼里积满了泥水,卵石上裹满了泥巴。我们乘坐的越野车在这泥泞的村道上颠簸打滑,吃力的缓缓而行。村道上越野车遇到了相对而行的一辆微型面包车,为了错车,面包车倒行了好长一段路,一直倒到一村民家的禾场上才错过车来。路窄啊,窄得车遇到行人都要停下来让行。越野车都如此难行,货车和其他小车就莫说了。
环绕全村9个村民小组的8.8公里村道,泥巴路占了7.2公里。村民出行走亲戚见世面要走这样的路,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拉进要走这样的路,黄豆红薯等农副产品的拖出还是要走这样的路。这条路对于浏浃河全村238家农户来说太重要了。“要致富先修路”,村民都懂得这个理,全村813名村民盼望修路,盼望致富。无奈,村干部找到从村里出去在外工作的一名同志,经过这位同志的努力筹款,好不容易打了1.6公里的水泥路。村里算是有了水泥路,村民总算尝到了走水泥路的滋味。
行走在这样的路上,记者心里发出感叹:这里的村民离致富的路还很遥远啊。
田地被淹,百余人无饭吃
深秋了,浏浃河村的水田里还长着一片片正发黄的筷子长的稻秧。晚稻都快收割完了,这里怎么还有稻秧?莫非是水稻新品种?见记者疑惑不解,随同采访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炳文解释说:今年的涝期长,这里的早稻被渍水淹了四五个月,当然是颗粒无收。但农民为了减少一些水田的损失,就在渍水退出后又赶种了晚稻,水退得迟,尽管赶种了,但还是种晚了,到了这个时候还是这个样子,连稻草都没捞回一把。像这样失收的水田,今年全村有400多亩。
原来,浏浃河村地形特殊,一边高一边低,最低处是一条名叫浏浃河的湖,村子也因此而得名。由于湖水难以排出,一下大雨,高处的水流到湖里,湖水上涨,湖面就变大了,湖边的良田就被湖水淹没了。村里的水田十有八九不保收,哪一年又不下几场大雨呢?村民的辛勤劳动往往随雨水白白流逝,村民的希望往往就像湖里泛起的水泡。
朱炳文指着眼前一片湖泊说,这片湖原来没有这么大的,起初也就1000多亩的水面吧,如今都变成了2000多亩水面,有1000多亩良田沉睡在湖里多年了,其中,有400多亩良田是属于浏浃河村的。
良田为何变成了湖面?原来,1996年和1998年,两年两次高洪压境,县里丢“卒”保“车”,浏浃河村成了蓄洪垸,村里的田淹了,地淹了,房子淹了,机埠淹了……但村民的良心没淹,村民的大局意识没淹,村民的奉献精神没淹,村民的勤劳没淹……恢复家园,尽管村民付出了艰苦努力,但还是力不从心。不说别的,就说那机埠吧,房子被冲垮,机器已锈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本来年岁已高,又怎能经得起洪水的灭顶之灾?机埠是浏浃河村的命根子,大雨成河的地势,没有机埠的排渍,良田就得望天收啊,浏浃河村的村民又怎么不把机埠当成命根子呢?如今,这命根子无力修复,要四五十万元哪,这钱从何而来?
浏浃河村田地少,水田628亩,旱地655亩,全村800多人,水田和旱地人均都不到1亩。本来捞饭吃的资源就很少,渍水又要和村民抢资源,村民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60岁的刘美珍是新岩桥组村民,儿子媳妇外出打工,一大家子人总共才1亩多田地,但勤劳的她不顾年高把组里外出打工的村民家的10多亩水田拿来耕种,没想到遇到今年雨水特别多,她耕种的水田被淹了几个月,到头来不仅一颗稻谷没收到,还倒贴了千元成本,一家人的口粮都成了问题。像刘美珍家这样水稻完全失收的村民今年全村有20多户、100多口人,这100多号村民大都靠政府救济勉强度日。
纯收入,人均650元
雨水对于浏浃河村人来说是把双刃剑,下雨低处被淹,不下雨高处受干。反正,高处和低处只能得到一头。没有了机埠,浏浃河里的水也没法抽到高处的地里,就全靠村里的一口山塘了。山塘容量小,只能管100多亩地的灌溉,还有500多亩地自然就靠天收了,天不下雨,地里就干。遇到天旱,男女老少齐上阵手提肩挑从浏浃河里取水抗旱,场面可歌可泣。
在靠天收的环境里,如何向旱地要收益,浏浃河村人也作了一番努力。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汉寿在浏浃河村的邻村建起了环保蔬菜基地。眼看邻村的村民靠种环保蔬菜致了富,浏浃河村的村民也想搭上这趟车,于是,他们做了些尝试,但由于蔬菜不太耐旱,在他们地里不能保收,梦想破灭。前些年他们又种苎麻,起初收益较可观,但后来由于受结构调整的影响,苎麻收购价低得可怜,不得不改种其它作物。于是,村民就又种起了黄豆、红薯等耐旱作物。黄豆、红薯虽然价格波动不是很大,但由于受规模和交通运输的影响,也没卖到过好价钱。尽管这样,这些年来,地里还是村民创收的主要阵地,村民人均纯收入650元主要来源于地里。
田地里捞不到多少钱,村民们把眼光投向了养殖。浏浃河里养鱼,水面又太大,圈起来养又没有钱修建围堤。于是,有村民尝试稍大规模养鸭600多只,养几十头牛的、养几十头猪的农户也出现了。可毕竟村里自然条件太恶劣,村民的物资基础太薄弱,养鸭也好,养牛也好,养猪也好,都一时难以成气候。
浏浃河村民说,他们的饭碗是被渍水淹没了,他们盼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共同打捞出他们的饭碗。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