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没走出山门的石板村人
名不副实,没一寸水泥路
澧县太青乡石板村民到太青乡墟场赶一次场都不容易,原因就是路远,路不好走。近的,离乡墟场10多公里路,远的有20多公里路。去乡墟场的路是一条穿村而过通往石门的坑洼不平的泥巴路,上世纪六七年代修的,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几十年来,石板村民就是借这条县道艰难地想走出山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傅绍波说:“幸好有这么条县道,不然我们就与世隔绝,成了‘世外桃源’。这路算是我们村最好的路了,我们是傍着县道‘享福’呢!”
除了泥巴路面的县道,村里连能走手拖的路都没有了。就说七组的路吧,1米多宽,路上到处是大坑小坑,积满了水。记者进七组采访,搭乘的是摩托车。一不小心,摩托车要么就陷在深坑里了,要么就打滑了。下了摩托车一看,鞋上裤腿上被甩满了黑泥巴。傅绍波说:你们来得还算是时候,如果是下雨天,摩托车是骑不进来的,就只能穿深统雨鞋步行了。
有的组简直就没有路,村民出行要翻山越岭走羊肠小道,走山地间的田埂。
石板村28个村民小组五六十公里村道几乎都这个样。傅绍波说:“村子取名石板村也有盼望走上石板路的寓意,可几十年过去了,在村村通水泥路的今天,石板路还是村民心中的一个梦想。不知什么时候,石板村能名副其实有条水泥路?”
村里的路不好走,村民致富的路也就更难走了。
比如说,村里的农副产品卖不到好价钱,路不好走,车进不了村,价格不砍下来贩子不进村,价格比路好走的村往往要低20%。
比如说,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好不容易运到了村口,还要挑着背着走好长一截路才能搬到家,到家后仍然是挑着背着才能搬到田地里。
比如说,村民要改造一下住房,有钱买砖瓦,无力运回家。
运输方式因受路的制约,在石板村极为原始。
路,成了石板村人的一块心病。
靠天吃水靠天灌田,吃水如吃油
石板村民一直吃“天水”,天下雨就有水吃,天旱就没水吃,纯靠天吃水。水,是石板村人的又一心病。
石板村海拔700多米,压把井都压不出水来。条件稍好的村民,就用管子截山泉水。如果遇到天旱的年份,连续半月不下雨,山泉水也要断流。条件差的,买不起管子截山泉的,就取溪水。记者采访时看到7组71岁的王世松老人正在溪沟里舀水做饭。老人说:他家吃溪水都吃几十年了。记者发现,溪水有些发浑,还有一些细如头丝的小虫子在水中上蹿下跳的。不是没有办法,谁愿意喝这样的水呢。
住在溪水边的村民还算幸运的,好歹有口水喝。那些高不靠山,低不着溪的村民,连溪水都难喝上,往往要跑几公里路的地方挑水吃。
村里也曾想过建蓄水池,但村子太大,村民住得散,资金需求量大,敢想不敢干。
吃水都难,田地灌溉就更难了。村里812亩水田,只有一口山塘。山塘的水放完也只能灌溉200多亩田,还有600多亩田靠天来灌溉。靠天灌溉的水自然是溪水,性冷,根本不适合灌水田,因此,这部分田遇到风调雨顺的时候,亩产300公斤左右,遇到天旱的时候,就绝收了。山沟里种水稻,阳光不充足,一般也就种一季。全村1495人,水田人均0.56亩,田里收的往往不够村民的口粮。
村民说,村里靠天吃水靠天灌田,吃水如吃油。
夜晚大风起,家家点蜡烛
石板村有个怪现象,夜晚如果吹大风下大雨,家家户户就点起了蜡烛。
原来,村里的电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靠村集体出钱拉通的,当时没钱,电线都很细,加上10多年时间过去了,电线大都老化,不能裸露的地方也裸露了,加上电线大多是走山林中穿过的,大风一吹,树枝搭在电线上,引起线路短路跳闸停电,村民不得不点蜡烛照明。
村里一台50千瓦的变压器,10多年了还在超期服役,导致电压低,低得灯泡不发光,电风扇不转,电饭煲煮饭半生不熟。有时候一个炸雷打来,变压器的保险就烧了,全村都得停电。
村里申请电网改造,报告打了多次,但一直还没有得到改造。
收入往往被狂风刮走
水田填肚子,地里捞收入。石板村的地松疏肥沃,村民就靠900多亩地捞收入。村里的地与平原湖区的地不一样,大多在半山腰里,呈斜坡,坡度大。因此,这种地不保水,光照少。在这样的地里种庄稼很有讲究,不耐旱的作物不能种,不耐荫的不能种。多年来,村民摸索出了最适合种的作物就是玉米和红薯。这两种作物什么值钱,他们就种什么。但也有预料不到的时候,比如今年种红薯就不如种玉米赚钱。9组村民谭玉兰70多岁了,两年前老伴去世,儿媳都在外打工,就她一个人在家。今年,她种了2亩多地的红薯,年岁高使不动锹,她请了两个人帮忙挖红薯。一天下来,红薯挖了千把斤,按照今年的价格只能卖100来块钱,可她请人的工钱就花了150元,还搭进去了一天三顿饭、两包烟。村民说,近些年,种红薯是不赚钱了,有种红薯的,基本上都是种来喂猪了,就算花钱买了猪饲料。有的村民一年到头就指望喂一两头猪卖点过年钱。
近些年玉米价格看好,地里种玉米的村民在多数。但玉米杆子怕大风。大风一吹,杆子就断了,再种其他的作物也来不及了。而那大山里,大风说来就来了的。因此,种玉米是要冒绝收风险的。也正因为如此,还是有村民不敢冒这个险。有一年正值玉米长杆的时候,大风袭来,全村的玉米杆全趴下了,玉米地全部绝收。
村里1.2万亩山林,以原生松树和灌木为主,没多大经济价值。加上村里的山林属长江防护林带,封山已有10多年,山上基本没什么收入。村里每年有1000亩山林的补贴款,总共4000多元,分到农户每人3块多钱,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无天灾的年份,全村1495人,人均年纯收入1000来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