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山乡引路人
2009年3月,这个穷山村迎来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驻村建整扶贫工作队。谁也想不到,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村里就彻底变了样:基层组织有了活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刷新,农业产业化建设迅速提质,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老百姓说,我们真该为建整扶贫工作队请功!
用心扶贫、以村为家抓扶贫
“只有彻底把心放在点村,才能取得好的建整扶贫效果。”驻村建整扶贫工作队队长、省技术监督局处副处长、石门县委常委刘建中说。这位军人出身的硬汉,从省城长沙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偏远山村的第一天起,就把“用心扶贫、以村为家”当成了工作队履职的第一信条。
进驻点村后,工作队始终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的就是用心了解百姓的生产、生活状态,倾听干部群众的呼声,以便准确“把脉”并“对症下药”。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工作队出台了非常细致的《2009—2010年省直驻石门县中午通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出台这个“整村推进规划”,本身就是建整扶贫工作队的一次良苦用心,因为这个规划已经远远超出了省建整扶贫办最初给工作组明确的目标任务。省建整扶贫办明确的建整扶贫村是界溪河。由于合村并组,现在的中午通包括了原界溪河、会仙坡、牮楼三个小村。在调研中,工作队看到的是整个中午通百姓的期待,听到的是整个中午通百姓的呼声。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将整个中午通一并纳入了自己的建整扶贫工作范围。由此带来的工作量显然会成倍增加,但他们无怨无悔。
一个工作队,只有一个队长加一个队员,而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于是,一年多来,他们的生活格式也变得和乡下人一模一样了:每天早出晚归,连节假日的概念也没有了。除了因工作关系必须回省城、进县城,平时都在村里忙碌。安在省城的家,也动辄一两个月回不了一次。百姓们也早把他们当成了“家里人”,有时他们出村办事归来,听得最多的问候就是:回来了?什么时候回来的?去年腊月二十七,连县、乡干部都已经放假,而他们还在走村串户慰问特困户!
在中午通,没人不承认他们是真正的“以村为家”
大概就因为从内心把中午通当成了家,对村里的大事小事,他们已经是“该不该管都会管”。如,去年柑橘收获季节,因为市场不景气,到后来连一毛钱一斤都卖不出去,全村850亩柑橘让老百姓心急如焚,队员们干脆当起了“橘商”,一边帮助他们四处促销,一边火速向省局汇报,一举促成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全员吃“爱心橘”,单价是市场价的几倍,达到每斤一元,而且一下为村里的老百姓销售了12万公斤,许多老百姓至今说起还忍不住乐呵呵。
工作队的种种用心,深深感动着全村百姓的同时,也引起了省局领导对中午通的深切关爱,从局长到各部门领导,他们也动不动亲临中午通村,深入了解村情民意,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甘当建整扶贫工作的坚强后盾。
用力扶贫,两年投入两百万
投入,是建整扶贫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近两年的时间里,工作队把投入的重点放在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上,资金不够,千方百计找,省建整扶贫办下达给工作队的计划任务是两年投入100万元,而工作队在《规划》里的预算是200万元。整整翻了一倍。
两年投入200万,这是中午通的百姓过去做梦也想不到了。
就因为有了这两百万,16段共19.9公里的村组公路通向了家家户户门前;因为有了这两百万,3条6.5公里高标准引水渠建成了;因为有了这两百万,十三个无房户住进了崭新的“爱心房”;因为有了这两百万,自愿建设沼气池的百姓,除当地政府给予的补助外,建整扶贫工作队还另行每个补助500元……
因为有资金做后盾,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村农业产业化建设真正步入了大提质的轨道,现在已经形成了柑橘、烤烟、养殖等三大支柱产业。为了让柑橘产业提质,工作队极力主导,对850亩柑橘分期分批实施品种改良,每嫁接一棵,补助2元,并多次举办柑橘栽培培训班,全面推进生态橘园建设,以增强全村柑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大力扶持烤烟生产,2009年,种植烟叶的农户,每亩给予了50元的奖励性补助。2010年,全村烟叶种植面积一下增加到1300亩;此外,大力拓展养殖业,特别是培养了一大批养羊、养鸡、养鱼等养殖大户。在工作队的扶持下,原牮楼村5组于金龙今年养羊已达 只,11组特困户龚明勇靠养羊一年脱贫。原会仙坡8组佘游轩一年养鸡过千只,年收入达 万元。村里有个20多亩的闲置水塘,如今也成了村集体的鱼塘,受益后,每年可产鲜鱼 吨,创产值 万元。
在落实这一系列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建整扶贫工作队可谓耗尽了心血。
资金不足,他们一方面向省局、市县有关部门争取,一方面向社会各个方面求助,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们就决不放过;为了让项目建设真正造福百姓,工作队始终坚持“村民大会表决、专业评估论证、严格监督质量”的原则,以保证项目的合理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用情扶贫,以人为本促和谐
用情扶贫,是驻中午通村建整扶贫工作队的又一特点。进村伊始,曾经有过多年农村工作经历的队长刘建中发现,中午通也存在着其它贫困地区的通病,那就是村级组织建设亟待强化、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亟待改变。
针对这两大通病,工作队抓住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个良机,从支部建设入手,迅速健全了七项制度。即:“三会一课”制度,“定岗定责、联户帮带”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村务、党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村支部书记向村民述职、向镇党委汇报工作制度。同时,想方设法筹资6万元对村部进行了改造,还为村党支部建起了文化娱乐室、读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如果说抓基层组织建设是工作队在倾注满腔政治热情,那么,对弱势老百姓的关爱,则更体现出他们“以人为本促和谐”的缕缕真情。
去年7月大旱季节,原牮楼村14组年久失修的排灌设施无法使用,有村民直接向队长刘建中求助,当了解到只要花2000来元买些零件就能启用排灌设备后,刘建中当场拍板:由工作队拿钱。因为解决了资金困难,几个小时后,排灌就得以启用。原界溪村13组,100多人长期饮水困难,工作组知道后,又想办法凑了3万元,给他们打了水井。
“只要百姓有需求,工作队就会竭尽全力去帮。”这是中午通村现任党支部书记 道出的肺腑之言。村里有不少品学兼优的孩子读不起书,工作组找到湖南特种设备检测中心,让他们组织团员青年捐款6000多元,一次性救助了26名学生;村里每有孤寡老人、特困农民需要接济时,工作组也会随机援助。
物质上的救助,还远远不是工作队唯一考虑的。他们发现,匮乏的精神生活,也是制约中午通发展的重要因素。于是,一年多来,工作队先后组织开展了“五好家庭”、“科技示范户”、“星级文明户”、“和谐平安组”的评选,让文明乡风吹遍山乡。这些似乎不在扶贫职责之内的活动,事实上大大提升了扶贫质量。原牮楼村有位30多岁的单身汉陈朝亮,过去一直游手好闲,工作队进村的第一年里,他也是三天两头跑到工作队,今天要钱卖粮食明天要钱买菜。后来,工作队给他建了“爱心房”,并经常鼓励、引导他提振生活信心。今年初,陈朝亮终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和别人一道到建筑工地当起了伴工。
两年的时间并不长,但两年的用心扶贫、用力扶贫和用情扶贫,让中午通村的老百姓牢牢记住了省城下来的建整扶贫工作队——这个一心一意将他们引上富裕之路的工作队!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