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坊村的新面貌
投入28万元资金全新改造的村组电网,使农家的电灯变得越来越亮堂;
投入25万元进行村民饮水改造工程,让全村农民喝上了洁净便捷的自来水;
春节前夕,走进桃源县龙潭镇杜家坊村,只见一栋栋漂亮整洁的房屋伫立原野,袅袅炊烟弥漫其间;家家户户屋梁上挂满了鸡鸭鱼肉,人们正在备年货,贴春联,一派喜庆气氛;走在平坦的村道上,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脸上写满了自豪与满足;在这里,见到最多的是新农村的新气象,听得最多的是新农村的新故事。
脱贫致富 是党委、政府最大的愿望
龙潭镇杜家坊村是市委扶贫工作组的联系点村,也是市政协主席刘春林联系的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村。驻桃源杜家坊村扶贫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卓有成效的工作,让村民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一年前,当龙潭镇杜家坊村刚刚被明确为市委扶贫工作组的联系点村时,刘春林就对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多了一份牵挂,他多次过问点村的工作情况,并对该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意见。2010年2月,刘春林带领后盾单位的负责同志冒严寒来村开展调研,走访慰问20户贫困户,并召开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关于如何推动村民经济发展的意见和要求。驻该村后盾单位也非常重视点村的扶贫工作,先后为点村支持扶贫启动资金10多万元,由此拉开了杜家坊村基础设施新建改造大会战。
改造电网 点亮山村新希望
一直以来,杜家坊村的电网属县小水电网,不属国家电网,改造资金由县财政负责,而该县财政为电网改造已负债累累。杜家坊村全村配电设置不合理,末端供电距离达3公里之多,加之网乱损耗大,用电高峰期连电视、日光灯、电扇都无法起动,村民的洗衣机、电冰箱等大宗家用电器等都成了摆设。农民用电不仅无保障,而且极不安全,杜家坊村又是桃源县的贫困村,农民无法自筹资金进行改造,他们急切盼望能用电正常。工作组来到该村后,首先找县政府,要求优先解决村民的用电问题,得到了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财政出资,为该村增设了一台变压器,对2公里高压线和9公里低压线路全面实行了改造,共投入了28万元,农民用电由原来1元/度降到0.7元/度,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用电负担,提高了供电质量和生活质量。
修路改水 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杜家坊村吃水困难一直是困扰村民的老大难问题,为保证饮水安全,工作队多次请水利部门专家到现场调研,决定从两河口水库引水。他们说干就干,2010年10月国庆长假刚过,工作组带领村民们首先修建了4个8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1个2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了4000米直径6厘米管道和11000米直径3厘米管道2条,配置了提水设备一套,工程完工后,整个供水网络覆盖全村11个组229户。通水那天,村民们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地打开水龙头,看到清澈明亮的自来水流进灶台,村民们奔走相告,振臂欢呼。村支部书记感激地说:“如果靠村民自筹资金修建供水设施,我们想都不敢想,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感谢市委工作组。”
杜家坊村全村有4.7公里通村公路,过去,路面只是铺设卵石的简易路,一遇雨天泥巴沾腿,水坑陷车,农民出行难。工作组从进驻该村第一天开始,村民们就提出了修路的要求。工作组经过多方争取资金,2010年9月,村组硬化道路工程动工,工作组对村支两委提出要求,一定要把握工程质量,要求他们聘请敢于较真的老党员全程监督,村支两委轮流协调监督,工作组不定期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经过近一个月的奋战,2公里的村组硬化道路先期竣工。紧接着,第二期村组道路工程又在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建。村民盼望几十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产业调整 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杜家坊村地处桃源西北部,地形比较闭塞,产业比较单一,村民靠种几亩口粮田过日子,只能自足,没有富余,谈不上经济收入。为尽量帮助农民脱贫,工作组经过调研,决心帮助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发展养殖业,杜家坊村养鸡过去有点基础,但只是小打小闹,无规模效益,工作组进驻后,多方融资5万多元,帮助村民购入小鸡2万多羽,分发给村民喂养,扩大规模,增加效益。还从武汉引进蜗牛养殖,发展特色产业。为了帮助杜家坊村发展种植业,工作组根据杜家坊村山多田少,适于种植特色树种的特点,投入20多万元,种植了600亩桉树,投入10万元,种植蜜桃400多亩。如今,杜家坊村的每一个山岗,都成了绿色银行,每一口池塘,都成了聚宝盆。
杜家坊村的低保户、困难户是相对弱势的群体,为了解决这些群体的现实生活困难,改善他们的生活,是扶贫工作组工作的一个重点。杜家坊村27户困难低保户、五保户,工作组一家一户地到户走访慰问,了解实际情况,摸清现实困难,分家分户针对性地做出了扶贫帮困措施,并把这27户分解落实到5个后盾单位,明确了帮困责任。后盾单位一把手、分管领导、班子成员、干部职工纷纷到点村、到联系困难户走访慰问,累计50多人次,解决了他们眼下最迫切、最希望解决的生活困难,让弱势群体得到社会救助,感受到党的温暖,也增进了干群感情,密切了党群关系。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