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移民产业开发现状与对策探讨
一、澧县移民产业开发的现状
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目前,澧县移民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了平原区种葡萄、山区种茶叶、丘陵区种柑橘与蜜柚的区域特色品牌。其中葡萄栽培基地是全国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太青山有机茶基地获国家绿色食品无公害茶叶基地荣誉称号。张公庙、澧阳等乡镇移民把葡萄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首选,种植面积3000亩,其中鲜食葡萄2594亩,酿酒刺葡萄406亩,挂果面积2000亩,亩平纯收入均达到万元以上。双龙、复兴厂、盐井等乡镇移民以柑橘、蜜柚种植为主,太青乡移民则围绕茶叶作文章。据不完全统计,葡萄、茶叶、柑橘、蜜柚年均为该县移民增加收入3200多万元。
2、产业开发机制创新。近几年,澧县移民主管部门认真落实省移民局提出的“三个转变三个联接”工作思路,创新产业开发机制。主要表现在实施后扶项目中,对移民集中的区域重点倾斜扶持,力争达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要求。2006年以来,在整合皂市水库移民安置基础设施建设费800多万元的同时,该县还通过以奖代投、项目支持等投入资金1558.61万元,建设项目428个。仅支持张公庙镇移民葡萄产业发展,就投入资金近600万元,发展葡萄园400多亩。
3、产业示范取得实效。根据移民特点,特别是皂市水库移民,以前一直以种植柑橘为主,安置澧阳平原后,对其它产业不熟悉,也不敢盲目投资。对此,澧县移民主管部门采取扶持产业大户,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模式促进移民新型产业发展。通过一村一户、一村一品的产业示范方式进行。几年来,先后在中武乡兰田村、张公庙新连村、复兴厂双堰村分别扶持了柑橘、葡萄、苹果柚等大户,并组织移民代表参观基地,听大户介绍增收情况,为移民开展技术培训,逐步使移民产业发展壮大。
4、特种养殖初见端倪。库区乡镇闸口乡石庄村移民钟志波对美蛙养殖进行积极探索,如今每年收入可达20万元。大兴村移民胡祚亚从事蜈蚣养殖已有3年,年收入也达5万元以上。在移民中,从事特种养殖已成为移民解决土地匮乏瓶颈的有效举措,该县从事特种养殖的移民已达151户,户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
二、制约产业开发的主要因素
1、土地资源严重匮乏,高效产业难以施展。由于老库区移民因历史原因,造成移民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移民人均耕地不足0.5亩 ,只占该县人均耕地40%。闸口乡石庄村是典型的库区村,1700人中1290人是1958年王家厂水库建设时搬迁后靠的移民,人均耕地仅0.1亩,再高效的产业开发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句空话,绝大部门移民只得背井离乡务工支撑家庭。同时,由于近年来土地成了香饽饽,流转较为困难,不利于产业规模化经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移民产业的发展。┆
2、思想观念因循守旧,产业开发转型困难。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因库区大都地处山区,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移民因循守旧观念十分浓厚,对于高成本投入的高效农业,大部分移民不敢吃“螃蟹”。特别是皂市水库移民,原来的经济本身不宽裕,来澧县安置时,部分移民却大兴土木,新建标准较高的房子,有的甚至举债而为。因此,在产业开发转型时,资金紧张,困难重重。对于亩平投资1万多元等虽是高效但风险较高的葡萄产业来说,只能望梅止渴。
3、扶持资金十分有限,移民增收缺乏内力。虽然各级政府都把移民作为弱势群体予以特别关注,政策上倾斜,项目上带动,资金上扶持。但细究起来,国家扶持资金还是偏少,标准偏低。后扶资金年人均600元,在物价日益上涨的今天,显得少之又少。而600元以外的项目,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主要原因是发改、移民部门按照上级要求呈报了为数相当的建设项目,但报归报,到位的资金过少,根本解决不了移民多少实际问题,形成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怪圈,增收缺乏内力。
三、力促产业开发的对策探讨
常言道,穷家难舍,故土难移。移民为了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事业,服从大局,舍弃小家,举家迁徙,生产生活条件变得极为艰苦。移民成为奉献群体的同时,也成为了极其困难的弱势。因此,帮助移民脱贫致富是政治任务,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非常迫切。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单靠简单的“输血”扶贫难以使移民从根本上脱贫,只有帮助其建起“造血”功能,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才能使移民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
1、科学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机遇,立足本地实际,科学布局,选准特色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围绕高效产业做文章。在葡萄产业上,以澧阳平原为中心,以207国道等主干公路沿线的张公庙、澧阳、涔南、梦溪、复兴、雷公塔等平原区移民乡镇为重点,逐步形成“百亩一园、千亩一片、万亩一带”的生产格局,逐步淘汰效益低下的劣质品种。对于那些土地少、居住分散的移民则鼓励支持其发展庭院经济和特种养殖。
2、整合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从澧县移民安置和库区乡镇的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滞后。因此,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移民产业开发和脱贫致富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国家涉农投入逐年增加,但如何使移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国家涉农投入有机整合,以求发挥效益极致?一是要在地域上与新农村示范片相结合。张公庙、澧阳镇沿207国道16个村是常德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也是移民比较集中的地区。因此,移民项目的重点可以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资金有机整合,这样,既可以改善移民生活条件,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资金上与涉农资金投向相结合。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整合移民、水利、农业、国土、农业综合开发、能源等部门资金,集中投向,形成合力,这样能大大增强扶持效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推动移民产业开发更好更快发展。
3、创新品牌,壮大产业发展。品牌既是生产力,也是产业发展壮大的灵魂。要在以初步形成的产业格局基础上,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一是要实施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澧县葡萄全国享有盛誉,从生产、检测、认证、营销等体系均采用国内一流标准,这样有效地保障了产品质量和安全。二是要创新技术,培育农产品品牌。澧县太青“双上绿芽”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先后获得了国家质量认证中心有机茶认证、瑞士生态研究所(IMO)国际认证,成了名副其实的知名品牌。因此,澧县要进一步趁着葡萄、茶叶等品牌的春风,把这两个产业做大做强。
4、加强培训,提升移民本领。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是人,要从根本上解决移民区的长远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移民群体的综合素质,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这也是对移民被动性“输血”转变为激活“造血”功能的有效途径。可以整合农业、科技、劳动及远程教育等资源,强化培训,提升他们的本领。在移民中全面推广高效农业产业的新技术、新模式,有条件的乡镇还可委派科技人员驻村指导,重点服务移民,扶持大户,以点带面。同时,移民部门还要与省内外企业广泛联系,聘请专家和技术权威定向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劳务输出奠定基础,实现智力移民效益最大化。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