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幸福家园—— 鼎城区移民工作纪实
高峡出平湖。
一座水库,一批移民,一首赞歌。
那水库里的水,是移民构筑家园曾经挥洒的汗水,是移民难舍故土洒落的泪水。
故土淹了,家园淹了,乡情淹了。移民做出了牺牲,做出了奉献。
移民的境界,移民的高风亮节感染了人们。
鼎城人民敞开博大的胸怀接纳22113名移民,分布在全区38个乡镇、农林场。这些移民中,有来自五溪水库、超美水库、跃进水库等本土中型水库的移民,有来自石门皂市水库等大型水库的移民。
拭去移民的泪,拉紧移民的手。鼎城人民用真心,用真情,帮助移民构筑第二故乡的幸福家园。
移民村在关爱中腾飞
水泥街道,太阳能路灯,贴瓷砖的楼房,大小商铺,汽摩修理厂,卫生分院,手机话费代缴点,车站,办公楼,集休闲、健身、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广场……这不是乡镇的墟场,而是一个村的墟场,是一个移民村的墟场,是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这里就是居住着443名移民的沧山乡沧浪坪村,俗称鼎城的南大门。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沧山水库的兴建,沧浪坪村人与其他几个村的群众一道,舍小家,顾大家,几经周折在现在的这个地方安了家。
沧浪坪村的移民曾经做出过牺牲,做出过奉献。沧山水库可以作证,当年,他们的田地无偿献给了水库,他们的庄稼无偿献给了水库,他们的家当无偿献给了水库——房屋砖瓦拆了铺路基,板壁家具拆了搭浮桥,人们提着两袋衣服就让出了自己的家园。这就是移民的境界,这就是移民的精神。
两手空空的沧浪坪村移民,“家”在何处?他们先是寄居在海坪村的各家各户,算是有了一个临时的“家”。一段时间后,桃花溪村民腾出房子,搬迁到了黄土店镇官仓村,于是,沧浪坪村的移民住进了桃花溪村民腾出的房子里,虽说是别人住过的房子,但总算有了一个固定的“家”。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两年之后,正当移民渐渐熟悉了第二家园,并抱着致富的心愿建设家园的时候,搬迁到官仓村的村民又回迁了。两家挤在一起,住了一段时间后,沧浪坪村移民不得不把原本就是别人的“家”还给了原主。
沧浪坪村移民再次提着两袋衣服走出了刚刚建立感情的第二家园,住进了窝棚,住进了废弃的厂房,住进了废弃的水库指挥所。他们用奉献的精神支柱支撑起了一个“流动的家”,支撑起了一个“心中的家”,支撑起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家庭”。
他们像燕子衔泥筑巢一样用自己的勤劳积攒自己的“家”,多年过去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他们白手起家,终于搭建起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己的第三个家园。
几经折腾,丧失元气,基础太差,起步又晚。贫困的帽子,沧浪坪村一戴几十年。
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大坑套小坑,手拖难通行;填了一个坑,鼓起一个包。这是过去沧浪坪村的路况。
由于村道不好走,8500多亩楠竹林几乎没出路,靠肩扛出山,有时只能捞回个工钱。
山塘和小型水库年久失修,千疮百孔,村里1100多亩水田几乎望天收,村民守着良田吃“商品粮”。小旱,三分之一的水田没收成;大旱,所有水田颗粒无收。1998年,山塘因山洪暴发决堤,淹了100多亩水田。真是有水无水皆成灾。
富强起来的祖国没有忘记曾经做出过牺牲与奉献的移民。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一扶20年,每年人均600元。
5年来,200多万元移民资金注入到了沧浪坪村。
村里利用这笔移民资金,把坑洼黄泥村道打成了水泥路,大车可开进山林中,村民告别肩扛苦,少了工钱增了收。
骨干山塘和小型水库全部水泥护坡固若金汤,田地旱涝保收,粮食吃不完,出售搞“外贸”。
村民利用移民资金,有的搞起了楠竹垦复,有的搞起了楠竹加工,有的做起了小本生意。移民周建华,利用移民资金购置了一台竹跳板加工设备,使自己承包和承租的50多亩楠竹增了值。
移民杨正军在村墟场上开了一家生资店,他利用移民资金添置了一辆机动三轮车,实行送货上门,生意越跑越旺。
近些年来,沧浪坪村成了鼎城的扶贫点村,成了鼎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除了移民资金之外,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一起注入到了沧浪坪。这是鼎城人民对沧浪坪移民的弥补与关爱。
这份迟到的爱,激荡起了沧浪坪发展的浪花。于是,村里出现了街道,组组通了水泥路,大部分村民住上了楼房,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移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900元增长到了去年的5900元。
镌刻在沧浪坪村文化广场石碑上的“腾飞”二字,是对沧浪坪近些年来变化与发展的概括。┆
移民政策移走“隔世山门”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跃进水库的兴建,港二口镇新屋嘴住进了移民。
过去,人们为什么说,有女莫嫁新屋嘴?
因为,那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被称为“世外桃源”。三面环山,一面临跃进水库尾水。没有通村公路,哪怕是土坯公路也没有。人们出行到港二口镇上,虽说有两条路,但两条路都是不好走的。
一条是林间阴森可怕的羊肠小道,10多公里长,要翻过神公寨、土地冲、南宫坪三座大山,走得快也要2个多小时,一个人还真不敢走这样的路。
一条是划小船走跃进水库的水路,划得快,小船四五十分钟就到了,但要冒风浪袭击翻船的风险。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有一艘机帆船因坐多了人翻了船,30多人葬身水库。
两条路相比,划小船走水路时间短些,而且一条船可乘坐多人,于是,划小船走水路成了新屋嘴村移民出行的主要方式。
半个世纪来,新屋嘴移民的路就在船上。家家户户都有小船,男女老少个个会划船。
由于没有公路,村里没有任何机动车,甚至连自行车都没有。
3000多亩楠竹林,1000多亩杉木林,是新屋嘴村移民致富的希望。
由于没有公路,村民致富的希望成了泡影。
楠竹或杉木运出大山需要五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工人砍伐;第二道工序,肩扛几公里到跃进水库边,近则2公里,远则3公里;第三道工序,扎排;第四道工序,机动船拖排到跃进水库的大堤上,此地离港二口镇不远;第五道工序,拆排并从水中捞起楠竹扛上车。每一道工序都要流汗,每一道工序都要付钱。
有人算了一笔账,一个劳动力,每天最多砍伐、扛背、扎排500斤楠竹,而为此付出的工钱和生活费要120多元。按百斤楠竹卖30元计算,500斤楠竹可卖150元,除去120多元的开支,500斤楠竹就赚30来元钱。
如此经济效益,移民怎能走上致富的路?
由于没有公路,钢筋水泥砖瓦难运进村,村里原来没有一幢楼房,尽是些低矮阴暗的木平房。
路,路,路……村民做梦想的都是路。然而,想修路却没有钱。
2006年,党和国家的移民政策犹如春风吹进了新屋嘴村。连续20年,370名移民每年可得到22.2万元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这让村民兴奋得奔走相告。如何处置移民资金?正当村民们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鼎城区移民开发局给新屋嘴村出了个主意:“握紧拳头,捆绑资金办大事。”
于是,新屋嘴村民议事会决定:移民资金,一半发给移民,一半集中起来办公益事业。集中一半移民资金,每年就有11.1万元可用来办大事,20年就是222万元,数额可观,可以解决一些大问题。
新屋嘴村决定首先解决通村公路的问题。通过测算,拉通通村公路毛坯路需要资金23万元,虽说当时手头没那么多钱,但有了每年的移民资金保底,村民办事有了底气。说干就干。
2007年,移民政策移开了新屋嘴村隔绝世界长达半个世纪的山门,一条6.8公里的通村毛坯公路拉通了。这是一条可让村民发家致富的路,这是一条可让村民开眼界见世面的路。这条路,村民等了半个世纪。
他们计划用六七年的时间,利用移民资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把6.8公里通村公路全部水泥硬化,目前,已硬化村道2.4公里。
山门开,气象新。
村里仅楠竹一项一年就可多收入180万元。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山脚下,楠竹出山只需2道工序了,与原来相比,缩减了3道工序。因此,一个劳动力现在每天至少可砍2000斤楠竹,多的可砍3000斤,楠竹砍后不需肩扛,直接从山上滑到山脚下上车就完工了。
路通了,砖瓦等建材进村了,村里的楼房春笋般冒了出来,现有110多幢,把山清水秀的村庄点缀得如诗如画。
路通了,村民把小木船卖掉,开回了机动车,全村现有大货车3台,小轿车6台,农用车10台,摩托车21台。村民进进出出主要乘坐汽车了。
路通了,人气旺,一些漂亮的妹子也开始向往新屋嘴了。5个光棍汉都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对象。
他们还利用移民资金修建了4座桥,铺设了一批涵管,进行了电网改造……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100多元。
新屋嘴村的移民打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的移民政策。
开发产业增强移民致富造血功能
高山平湖像蓝天掉落在青翠欲滴的山间,白鹭在林间枝头翩翩起舞……一幅天然的风景画。这里是被称为白鹭故乡的花岩溪。┆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五溪水库、超美水库、跃进水库的修建,花岩溪成了移民之地,至今居住着1872名移民。
那时,花岩溪被确定为林场,植被水土得以保护,珍稀动植物多达几百种,后来成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于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里发展成为风景区,公路、景观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如何增强移民致富的造血功能?鼎城区引导花岩溪的移民发展现代林业、林下经济、开发旅游等“三大产业”。
花岩溪的现代林业包括楠竹低改、杉树等速生丰产林和桂花等高速景观林的建设。
花岩溪有4万多亩楠竹,由于没有改造和深加工,楠竹经济效益低下。楠竹改造牵涉到除杂的问题,要除杂就要除掉阔叶林、针叶林等观赏性的树种,这与保护景观又是一对矛盾。对此,他们引进了中德造林合作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实施品种改良,打算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新树种,既不影响楠竹的生长,又可达到保护景观的目的。
花岩溪有杉木1万亩。由于杉木吸收土壤肥料单一,生态效益低,生产2至3代就不长了。此外,杉木片伐往往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他们限制杉木林面积,并实施复合林生产,以减少片伐后的水土流失。
景区道路两旁、各家各户的庭院里,到处可见桂花树。近些年,花岩溪景区栽种了10万株桂花树。八月桂花开,清香漫花溪。
有不少移民把栽种桂花树作为致富的路子。仙池山村移民李方来栽桂花树几千株,目前价值几十万元。
花岩溪的林下经济,主要就是利用4万多亩楠竹林,发展野生食用菌,打造中国食用菌之乡。
野生食用菌丝吃砍伐后的竹蔸竹鞭。如果不及时除掉竹蔸竹鞭,楠竹长得就慢,甚至不长了。楠竹垦复,主要就是除掉竹蔸竹鞭。因此,种野生食用菌就等于是给楠竹埋下了垦复的工具。野生食用菌丝吃竹蔸竹鞭后产生腐殖质,又等于是给楠竹施肥。种野生食用菌每亩成本3000至4000元,每亩收益8000多元,高的达一二万元,而且种一季可管3年。
今年,花岩溪从食用菌之都的福建古田引进了野生食用菌种,试种了200亩,明年计划推广1万亩,后年4万多亩楠竹林下全部种菇,到时,野生菇将成为花岩溪的一道新风景,采摘野生菇将成为游玩花岩溪的一个新项目。
开发旅游,主要就是建森林人家,搞休闲农庄。
在花岩溪,建休闲农庄,第一个“吃螃蟹”的要算三样树村的移民莫新明了。
莫新明的家住在水库边上,开门可见湖水山色。早在1997年的时候,一群拍电影的人在他家吃了一顿饭,居然要给他家300元饭钱,还说味道很不错。莫新明感到有些奇怪,家里喂的土鸡,山上采的笋子,湖里打的草鱼,老娘掌的“锅铲”,在乡里再普通不过了,城里人怎么偏偏就喜欢这味道呢?他觉得这里头有商机,于是打整房子,腾出住房,办起了休闲农庄,并取名“望湖轩”。
莫新明把赚到的钱用于扩大再生产,共建了6栋房子,添置了4艘游船,喂了30头猪、100只鸡。年收入几十万元。
儿孙满堂一大家14口人,至今没有分家,儿子和儿媳都在农庄里干活,由莫新明两老发工资。
在莫新明的带动下,花岩溪移民纷纷办休闲农庄。花岩溪林场长冲分场移民李向上,利用自家住在山顶的优势,建起了名为“观鹭岭”的休闲农庄。一年收入也有个几万元。
目前,花岩溪大大小小的休闲农庄有38家。木地板、木楼板、木板壁的休闲农庄,成为花岩溪的另一道风景线。
开发产业增强了花岩溪移民的造血功能,去年移民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
皂市移民扎根鼎城沃土
皂市水库,国家重点工程,大型水库,三四万人的家园被淹,三四万亩耕地被淹。皂市水库移民任重道远。
鼎城人民为国家分忧,涌现出了一批主动要求接纳皂市水库移民的乡村,石门桥镇乌塘岗村就是其中的一个。
乌塘岗村属市郊区,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早在2003年的时候,乌塘岗村因不少村民进厂打工,田地有抛荒现象。抛荒也是抛荒,何不让给皂市水库的移民呢?村支两委一提议,大部分村民举双手赞成,但也有少数村民一时想不通。这时,村干部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把百年家园都让出来了,如果都不接纳他们,他们移到哪里去呢?
移民先移心。乌塘岗村调剂出了两块地势高的地方留给移民做宅基地,调剂出了肥沃的田地留给移民,并多次派人到石门县皂市镇普德桥村和青鱼脑村与移民户“攀亲”,让移民户吃下了“定心丸”。
初来乍到的移民,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对此,乌塘岗村为移民想得周到,移民户还没来,村里就做好了各项迎接准备工作。钢筋、水泥、砖瓦等建材,村里出面给谈好了价钱,泥瓦匠、木匠、水电工等施工人员都请好了。“一对一”实行包吃、包住、包下车等“八包”的帮扶人员都落实好了。移民户感到了第二故乡的温暖。
18户63人皂市水库的移民,乌塘岗村分两个组两个点集中安置。
在集中安置点,外墙贴了瓷砖的楼房一字排开。区移民开发局给安置点建起了花坛,栽上了观赏树。水泥村道修到了移民的家门前。
为了改善集中安置点的环境,村里把安置点前面低洼田改成了鱼池,建起了生态园。于是,移民安置点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为了改善移民田地的灌溉条件,建起了电排设施,并浆砌了田地的沟渠。
石门山里,柑橘、红薯种得多,水稻一般种一季。村里生怕移民不适应种两季稻,就派出种田能手“一对一”帮助移民,从播种育秧开始,一直到收割,各个环节给予提醒或指导。
移民家里有红白喜事,村组干部总是要到场。移民感到村里没有把他们当外人。
移民邹正峰,一家3口,移民前,只有7分田,粮食根本就不够吃,他本人只好去广东打工赚钱养家糊口。现在一家人有4亩多田地,粮食吃不完还有卖的。他本人在德山一家饲料厂打工,早去晚归,骑电摩都只需20多分钟。他的妻子在邻村的一家电子厂里打工,步行20分钟就到了。孩子在石门桥镇中学读书,上学也很方便。田地里和打工的收入一年也有个几万元。邹正峰说,搬来搬好了,比过去好上百倍还不止。
移民邹正习是个漆匠,移民前没有成家。邹正习移民到乌塘岗村后,石门县二都乡一名叫杨辉友的姑娘经人介绍慕名而来,杨姑娘对邹正习的人和这里的一切都很满意,于是,就把绣球抛给了邹正习。
移民们的精神支柱已深深扎根在乌塘岗这片充满人情味的沃土里,他们已与当地群众融合在一起。曾经当过乡长和乡人大主席的随迁户邹德炳说:我们就是乌塘岗人。
把最好的位置让给移民,把最好的政策送给移民。这是鼎城接纳外地移民的宗旨。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鼎城“雷灌”黄金走廊也建起了多个皂市移民集中安置点。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接纳皂市移民3951人。
2006年,国家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出笼后,国家每年下拨到鼎城的1800多万元移民资金,鼎城一分不留,采取直补和项目扶持相结合的方法,全部用到了移民和移民安置区,极大地改善了移民和移民安置区的道路、水利、电网、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
5年来,鼎城利用移民资金和扶贫资金及新农村建设资金,为移民安置区修村道1080公里,硬化道路620公里,整修山塘1216口。各级党委政府和移民部门乐当移民的“娘家”,引导移民发展致富产业15个,培训移民学技能3100人次,介绍推荐移民就业650人次,为移民解决实际问题2000多个,为移民办实事2800多件。
多年不懈的努力,鼎城为移民构筑起了第二故乡温馨美丽的幸福家园。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