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鞭”盛开在贫困地区罗坪乡的艺术奇葩
九子鞭由长约1米的木杆或竹竿制成,在其上、中、下三端掏孔,分别饰以铜钱三枚,故称“九子鞭”。舞动时,以肩、肘、手、膝、足跟为点击处,随着乐曲,按节奏点击,手舞足蹈,九枚铜钱摩擦和撞击出节奏感极强的声音,是一门表演性很强的民间艺术。舞动时,按节奏点击人体多出穴位,全身心投入,也是一门很好的健身艺术。
在石门县,一提到“九子鞭”就想到贫困地区的罗坪乡。
罗坪乡位于石门县西北边陲,距县城117公里,全乡总面积207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人口15547人。这里,居住着汉族及土家、白、苗等7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族人为最多,是典型的土家民族聚居区。这里,土家民族民俗文化艺术蕴藏丰富,从2002年起连续举办九届农民文化艺术节。2008年,罗坪乡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九子鞭与罗坪山歌、薅草锣鼓一起共为罗坪乡三大土家原生态民间表演艺术。在罗坪,九子鞭深为群众喜爱,无论男女老幼,上至90岁身体健康的老人,下至5岁的小儿,都会九子鞭。往往集会时,一人持鞭边唱边舞,随即数人持鞭加入相和,无需动员、组织,少时即有几十只鞭同时叩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蔚为壮观。
谈到罗坪“九子鞭”的由来,有人说是罗坪乡寨垭村人的独创,也有人说是解放初期由在外的寨垭人引进,现已无从考证。《石门县罗坪乡寨垭村志》记载到,九子鞭“20世纪50年代曾盛行一时,20世纪60年代这种现象不复存在。”据罗坪“九子鞭”传承人的熊烟玖、李育兰两位老人介绍,解放初期该乡土改翻身农民为歌颂党和解放军,用跳九子鞭的形式表达喜悦之情,夜校“扫盲班”把九子鞭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全乡到处学跳九子鞭。文化大革命期间,只许演唱样板戏,九子鞭一度销声匿迹。上世纪80年代,九子鞭又开始在罗坪兴起。1999年的石门县首届文化艺术节中,来自罗坪乡的唐植春等12位农民表演的九子鞭获得优秀奖,九子鞭这一表演形式得到市、县文化部门认可,受到观众好评。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罗坪乡把九子鞭作为重要民俗文化艺术去发展传承,作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增强农民体质、培育新农民的重要手段去打造。九子鞭发展如火如荼,全乡13个村都组建了一支稳定的九子鞭专业表演队伍,每支队伍都在20人以上。九子鞭成为罗坪乡各类庆典活动的必演节目,成为罗坪乡民俗文化的代表作。2007年5月日本国际旅游团专门把易金浓等4人从罗坪请到县城排演了九子鞭。2010年石门茶叶进驻世博会,罗坪乡的覃事霞等24位农民用九子鞭形式表演石门本土特色,参拍了世博会期间弘扬石门茶文化的专题纪录片《国饮茶禅》。
民俗文化是罗坪乡发展的独特生命力。2010年乡党委专门行文(罗发〔2010〕17号文件)要求在全乡积极开展九子鞭、罗坪山歌、薅草锣鼓等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活动,乡党委书记主持召开了5次专题会议。2010年3月,启动了“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规定全乡中小学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二年级,所有学生要会跳九子鞭,会唱罗坪山歌。由于九子鞭能按穴活淤,消除疲劳,活跃全身,提振精神,现在九子鞭已成为罗坪乡学生的“课间操”,机关、站所干部职工下班后调养身心的“健身操”,广大农民农闲时增进感情的“交谊舞”。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