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扶贫唱响世界强音
扶贫开发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扶贫开发工作与广大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我国也成为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这样盛赞:如果没有中国的进步,整个世界在减贫方面从总体上说是倒退了。
扶贫工作全面推进,“原生态贫困”逐步减少
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处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边远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专家将这种落后状况称之为“原生态贫困”。
低矮的茅草房、没有自来水、微薄的收入……云南省腾冲县猴桥镇长塘自然村位于国际通道腾密(腾冲至缅甸密支那)公路旁,村里31户165人全部是傈僳族。2005年之前,极度贫穷是这个边疆村寨的突出特征。
然而,就在短短几年之内,长塘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内道路建设、文化室建设、公共卫生厕所建设、安居工程、科技培训……一项项扶贫工程,不仅让傈僳族村民住上了漂亮的“小别墅”,而且“持续发展”“科技致富”的理念也在这里扎下根。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傈僳族小伙余延才喜上眉梢。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全面推进,贫困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扶贫开发新路。
“过去,没有公路,我们白天不出村。没有电,晚上我们不出门。如今住上了舒适的新房子,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水,治好了折磨人的病,修通了宽敞平坦的路,用上了方便充足的电,开通广播电视后视野更开阔了……”这些发自贫困山区干部群众心底的话语,成为一批又一批扶贫项目建成并发挥作用的真实写照。
由“输血”到“造血”,从“吃不饱”到“能致富”
各地在加大投入,加大对贫困地区“输血”的同时,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能力。
记者前不久在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采访时看到,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如今的苦聪人,不仅住进了宽敞舒适的钢混结构新房,还办起了茶厂、养猪场和根雕工艺厂等企业。解决温饱后,现在村民们考虑的是:如何能尽快富裕起来,过上小康生活。
甘肃省定西地区与河西地区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并称为“三西”贫困地区。1982年底,国家决定实施“三西”专项建设计划,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旨在解决这一贫困地区百姓的吃饭问题。
6月份,黄土高原上充满绿意。土豆钻出已覆盖数月之久的塑料膜,长势正盛。正是从小小的土豆出发,定西人有了致富的想法,有了现代农业的概念,有了产业化的理念。
1996年开始,定西土豆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近年来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成为全国土豆集中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市目前每年能加工土豆淀粉35万吨,能培育土豆种薯3600万粒,能贮藏土豆300万吨。与此同时,定西已跻身于国内第二大中药材市场,年交易量达30万吨,年交易额33亿元。
这块千百年来被饥饿和贫困折磨的土地,如今真的变了,解决温饱问题已经成为历史,定西人已然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表示,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扶贫政策不断完善,扶贫方式日趋丰富
扶贫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新增教育卫生用房大幅增加,安全饮用水农户比重,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自然村比重显著提高……范小建表示,这些得益于国家实施的整村推进、扶持产业化经营、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搬迁、连片开发、连片深度贫困地区集中攻坚6项重要措施。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之初,全国共确定15万个贫困村,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到2010年,已经完成12万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计划。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贫困群众,实行易地搬迁扶贫,补贴建设住宅,提供各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
今年5月23日,中央企业援疆最大的“扶贫惠民”工程——华能别迭里水电站正式投产,这一项目将有效缓解南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和极端干旱缺水局面,为阿合奇、乌什两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矿产开发、水利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提供强有力支撑。
点对点结对帮扶、党政干部下派蹲点、企业机关挂钩帮扶、省与省对口帮扶……我国扶贫政策不断完善,扶贫方式日趋丰富。
集中连片困难区成为扶贫“主战场”
必须看到的是,我国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很突出,扶贫开发工作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去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
按照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从2688万人增加到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3.4%。这意味着我国将更加努力服务于贫困人口,贫困人群将会更多地从经济增长中受益。
去年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连片特困地区是新时期扶贫开发主战场。范小建表示,未来十年,我国将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首要任务,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启动连片特困地区综合治理试点、大力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完善扶贫工作机制。
以云南为例,云南有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和云南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5个县)纳入国家重点扶持范围。这些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省80%以上,深度贫困人口占90%以上,尚有2.68万个自然村不通公路,8679个自然村不通电,165万户住房困难。
一项项惠民政策不断出台。目前,国务院已经先后批复武陵山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三西”地区也更多地被一个新名词所替代——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
作为国家划定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到今年年底前,六盘山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攻坚规划将公布并实施。定西市委书记杨子兴说,“三西”扶贫开发又将迈向新的征程,对于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同时,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随着一项项扶贫攻坚规划先后启动实施,我国正朝着这一目标奋力前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