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端出的“土钵钵”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张郎出门三声喊,李郎出门喊三声,忧愁抛在九霄云。”山里人穿透力十足的嗓门在城市的楼宇之间回响。7月11日晚,在常德市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总决赛第九场的比赛现场,石门县罗坪乡民俗艺术团开场就是一首高亢清亮的山歌“翻天云”,没有任何伴奏,只有“山歌王子”覃朝达一山高一山、一声高一声的呼喊。随后的九子鞭、三棒鼓、薅草锣鼓……一样比一样“土”,而这些看似“土得掉渣”的表演,却让市民们大呼过瘾。
台下的观众们看得起劲,但是他们不知道,这34名演员,前一天晚上9时25分,在石门县罗坪乡长梯隘风景区刚刚结束一场演出,就马不停蹄向常德城进发,在蜿蜒的山路上摸黑走了一夜。可就是这样的奔波,他们在舞台上表演,依然是活力四射。
草鞋、青布短裤、土布短褂,四位土家汉子拿着锣鼓蹦上了场。这是艺术团“金牌节目”之一的《薅草锣鼓》,它原本是山里人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台上这几位表演者,长者古稀,年轻的都已经年过半百。团长张贵庭手底下的这些“兵”,都是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的大叔大婶。“没得办法,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我们这些演员,百分百是当地的农民。”团长张贵庭是乡文化站的站长,他说,2006年组建这个民俗艺术团,是为了配合罗坪乡长梯隘风景区的旅游开发。找演员,拉队伍,这对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石门县罗坪乡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张贵庭在各个村遛了一圈,一支38人的队伍就成立了,还分成了编导、乐器组。这些“土演员”藏于民间,每个都有一身绝活,召集过来稍加排练就能登台,这支队伍,立马成为罗坪乡长梯隘风景区乃至石门的一张文化名片,“原汁原味”的民俗节目让前来的游客们过目难忘。“我们去年就为旅游区表演了26场。”记者在艺术团的简介中还得知,艺术团的节目除了多次参加市县汇演外,还几度出现在中央、省电视台的屏幕上。《赶集归来》2007年3月20日在湖南卫视《乡村发现》栏目播出,而《九子鞭》、《群口渔鼓》等8个节目在今年5月还分别被央视二台、四台所采录。
这会,来自寨垭村的杨春霞和她的几位老姐妹正在台下候场,她们年龄都在50岁以上,可玩起九子鞭却一点都不含糊。“参加这个艺术团,应该还赚得到不少钱吧?”记者想当然的问他们。“那就比不上我在茶山上赚的钱多啦,春茶出来的时候,随随便便采一天就是好几百嘞。”一个节目50元的薪酬,可远远赶不上她们自家的产业。这些“土演员”参与其中唯一的动机,就是乐在其中。“就是喜欢在一起演,纯粹是好玩。”而为了这次的“百团大赛”,他们抛下自家的茶山远道而来,只为城里的人们能尝一尝这山里滋味浓烈的“土钵钵”。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