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12万亩生态茶园成为贫困山区农民的绿色银行
石门县与湘西、鄂西相邻,为“湖南屋脊”,人口70万,是土家族居聚区、红色革命老区。茶叶是传统产业,12万亩生态茶园,成为山区农民的绿色银行,红色老区崛起绿色财富和希望。
优良生态优质茶园孕育最佳品质
12万亩生态茶园,分布在“湖南屋脊”——环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10个乡(镇)68个产茶村和3个茶场,万亩以上有壶瓶山、南镇、东山峰、所街、罗坪等乡镇,2011年湖南省“茶业十强乡镇”,壶瓶山、东山峰双双获选。
石门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茂盛,符合茶树生长原生态。壶瓶山海拔2098.8米,多原始森林或次森林,遮天敝日,青苔如毡,古藤如帘,风景如画。“千山茶自生,林中自有茶”,茶区数百公里无污染,林茶相间。茶农有使用农家肥、有机肥传统,采用生物技术和“土、洋”结合办法,防病治虫,是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白云山和壶瓶山、渫峰、泰和合等12家茶企业,获得IMO、OFDC、NOP、JAP有机认证茶园13800亩,怀抱“绿卡”,畅销世界市场。
“高山云雾出好茶”。 “石门银峰” 多次全国、全省茶叶评比中获总分第一,2005年入选湖南十大名茶,先后68次国内国际评比获金奖。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提 :“石门银峰、名茶新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茶所所长陈宗懋题:“石门银峰、回味无穷”。
标准生产 品牌整合 致富山区茶农
“十年谋一叶”。2000年制定第一个省级地方标准《石门银峰茶综合标准》,提出了“一套标准抓生产,一个拳头抓市场,一种声音抓宣传,统一质量拓市场”。从此,步入快速发展。
县委、政府以“整合品牌”为推手,吹响集合号,要求全县茶企统一使用“石门银峰”证明商标。第一步统一外形、内质;第二步 “石门银峰”母商标+企业子商标;第三步将“白云银毫、东山秀峰”等统一归属到“石门银峰”大旗下;四是将“标准化”强制执行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施连锁、加盟,计划《十二五》进入省外100个地级城市和1000家超市、宾馆。
公共品牌带动产业链,拉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县委、政府长期培育“石门银峰”,已成为致富山区20万茶农的公共品牌。在每年清明前后,鲜茶芽价160元/公斤还供不应求,茶农采收一天鲜茶,收入在300元以上。产品畅销国内22个省和北京、上海、深圳等3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欧盟、日、俄等33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后,产量、质量、效益更是大幅提高,其系列产品2750吨,综合产值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33%。
坚定信心 科学发展再绘茶业蓝图
县茶叶协会荣誉会长、政府茶叶办主任马进福回忆、总结:十年前面积4000公顷,产茶3000吨,产值8000万元,在省内规模、效益处于中等序列。“生态兴茶、科技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为石门赢得一张张闪亮“名片”:2003年中国茶禅之乡;2005年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6年湖南有机茶第一县;2008年中国名茶之乡;2009年全国茶业百强县。今天,全县茶园12万亩,年产茶9500吨,综合产值5亿元,涌现一批亩产值万元的茶园,年收入10万元的茶农,石门茶业规模、品牌、效益,已进入国内茶业“第一方阵”。
石门县70万土家儿女对茶产业建设充满信心,形成了“哪儿种了茶哪儿就致富,哪儿要致富哪儿就要种茶”的发展观。县委书记熊大顺描绘茶产业发展蓝图:《十二五》规划全县茶园15万亩,产值10亿元,出口创汇2亿元以上,实现生态富县,茶业富民。
县委副书记、县长杨琦明提出五个理念,即“以生态理念抓基地发展、用文化理念抓品牌宣传、以创新理念抓产品研发、以健康理念抓茶叶安全、以工业理念抓企业建设”,加快茶业发展。工作重点:一是转宏观,要面向全球市场,推动茶产业由生产型向市场型转变;二是强服务,要搭建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政策服务平台;三是优环境,为茶产业、茶企业提供更宽松、最优良的环境;四是大战略,夹山寺作为“茶禅一味”源头,要建设最高规格、世界独有的“禅茶园”和茶禅文化公园,要将茶园变成景点、将产品变成商品、将资源变成效益,再创石门茶叶新辉煌。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