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栽树我乘凉”
省级生态村、全省移民柑橘产业示范基地、湖南省果园出口基地,所产柑橘获得欧盟SGS质量认证……一个移民建场的小山村,能将一系列的金字招牌,揽在自己怀中,有点不可思议。
1月7日,记者驱车前往石门县龙凤园艺场,见龙凤柑橘专业合作社车间里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
“这柑橘也跟人一样,要‘美容’,打蜡后,身价大不一样。”龙凤社区支部书记向绪云一五一十地跟记者补柑橘加工课,详细介绍柑橘打蜡的流程和作用。这档口,工人冯老伯走进办公室添茶水,趁着空隙,记者和他搭讪,问他帮工的收入。“一天有100多块钱,每月有三四千,赚钱顾家两不误。”冯老伯说。
“比起当初移民建场时的情景,如今日子好过多了。”合作社理事长张宏兵在一旁插话道。1987年,为解决国家重点工程三江口水电站建设移民安置问题,组建了龙凤园艺场。向绪云介绍:全场3200多人,后扶移民有1200多,超过1/3。
“那时田地都淹了,没法子,只得开荒山,要生存啊!”
“每个人就300斤的基本口粮。”
“碰见县城里捡废品、拾煤的人,不用问,都是我们龙凤园艺场的人……”采访一时变成了“忆苦会”,大伙儿的记忆一下被扯到移民建场之初。“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荒种的柑橘进入挂果期后日子才开始‘转弯’。”向绪云感叹。
向绪云是颇有经济头脑的,属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不仅成立了运输队,还办起了预制厂和挖沙厂,带动周边几百村民就业,一年收入不少,吃穿不愁。2005年,向绪云个人捐资1万元,支持社区修建第一条水泥路。
原本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却不想,2008年,向绪云被推到社区主任的位子。
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向绪云经常碰到伤脑筋的事,道路、农田水利、饮水等一堆的麻纱摆在他面前,急得他日夜睡不着,不得已,只好将自己的生意一步步缩小,停办了预制厂和运输队。“光看每月发的那点工资没搞头,但是我不能辜负了百姓的期望,一人富了不算,让社区更多的贫困户过上好日子也是我的职责。”谈起当初的选择,向绪云没得后悔一说。“有时候,顺利地帮群众化解矛盾解决困难都会有一种成就感。”
近几年来,该场利用近区供电的优势,引进了10多家优势企业,就近安置剩余劳动力;同时,不断提高柑橘的品质,做大做强柑橘产业,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8995元。去年,向绪云牵头领办了龙凤柑橘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增加了柑橘的附加值,合作社全年外销柑橘共计7000多吨。
“年前,我们还有700多米的路要硬化,工期相当紧张。”向绪云念叨着。说起个人对社区的付出和功劳,他用一句“别人栽树我乘凉”的谦虚话作答。
编者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移民,他们为了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舍弃家园,在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生活;他们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建设新家园;他们发挥各自所长,在移民安置区开创一片新天地。编者选取了移民群体的三则典型,借以展现他们的新变化。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