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上种粮人:不让一亩地撂荒
7月16日是今年“三伏”的头一天,也是“双抢”最忙的时段。桃源县郑家驿镇云盘渡口,淡淡的晨霞下,沅江犹如一条闪着银光的丝带,时不时有跃起的鱼儿划破水中倒影的平静,仿佛跳到了青山白云之上。8时许,64岁的李长林引着一辆准备运谷的农用车赶到了渡口。
云盘渡口的对面是一个被沅江包围的长条形沙洲,东西向长3.5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洲上属郑家驿镇新石村,600名居民进出沙洲的唯一交通方式就是轮渡。因为洲上没有配套的学校、医院、企业等,年轻人纷纷离开沙洲,留下老人们和300多亩待种的良田。
李长林在新石村生活了33年,沙洲曾是他和伙伴们的乐园。1991年,他和家人搬到武陵区后,仍记挂着洲上的发展。2016年,李长林回归乡土,流转了新石村和梨子岗村1700多亩土地,其中洲上流转260亩,成立桃源县李长林水稻专业合作社,带着乡亲们从地里找“金子”。
洲上种粮有三难:一是用水难。虽然被沅江包围,但灌溉全靠用电抽水,高峰时一天要抽8个小时。二是机械上洲难。旋耕机、收割机、运输车等每次都要提前申请才能分批过轮渡。三是请人难。洲上老年人居多,且大多种了几亩地自给自足,农忙时往往需要从洲外请人过去抢农时。“一亩一季稻就多了好几十块的成本呢。”李长林说。
账虽如此算,但李长林的活丝毫没耽误。7月16日是洲上早稻收割的第二天。因为第一天只有一辆农用运输车上洲,忙到19时许才运了1.4万多公斤谷到镇上,所以他又多调了一辆车到洲上轮换着运谷。“‘双抢’就是要抢着十来天的时间把早稻收回来,再把晚稻种下去,过了大暑再种晚稻会影响收成。”9时许,李长林招呼忙了一早上的收割机师傅一起吃早饭。“当农民辛苦,天越热地里越忙,时间还不等人。明天一早,我要带着旋耕机上来翻耕,割一片、翻一片、种一片,万一遇上下雨了,时间也来得及。”
洲上260多亩地并没有大面积连成片,收割机还需不时转移阵地,好在洲上几公里的主路乘着近几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已基本完成硬化。顶着烈日,田野蒸腾着稻香,轰鸣的收割机将一排排金黄的水稻整齐切割,成群的白鹭落在刚割完谷的地里,谷粒经过卸粮筒倒进运输车货厢内,运往镇上烘谷厂。李长林用手细捻稻穗,脸上的颗颗汗珠都是收获的见证。
李长林告诉记者,今年稻谷收购价还行,但洲上地里的收成一般,好的亩产有500多公斤,但也有四五十亩地因为缺水只有两三百斤,刨除成本一季早稻收益很少。“家里人经常跟我唠叨,不要种这洲上的地了,60多岁的人这么辛苦不值得,但我是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始终记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现在,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希望哪天能有年轻人来接我的棒,哪怕是一个小洲,也别让一亩地撂荒。”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