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蕻儿王”的“旱稻梦”
7月下旬,记者走进安乡县安康乡新沙村的稻田里,双脚不沾泥巴,田间也看不到灌溉设施,让人称奇。
“这是我们合作社栽种的旱稻,耐旱耐涝、省工省水、适应性强、抗病性好,每亩产量也有500公斤左右,非常适合水源条件不好的地方栽种。”安乡绿蔬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均向记者介绍。
肖均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搞过搬运,当过保安。2003年,他返乡寻求创业机会。通过5年的摸索,他逐渐掌握了一套成熟的“蕻儿”生产栽培技术,并成立了绿蔬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种植面积已达到10500亩,肖均也成为安乡县有名的“蕻儿王”。
说起种旱稻的初衷,肖均说,近几年,合作社虽然有万余亩蔬菜基地,但大部分基地水源条件不好,种植蔬菜用工多,很多时候都请不到足够的劳动力,遇到年份不好还亏本。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再加上想为国家粮食安全作点贡献,便突发奇想:“能不能在旱地里种植水稻呢?”
说干就干,他聘请技术顾问,采用旱地与水田除草技术相结合的方式,2018年试种了10亩旱稻,亩产达400公斤。2019年,试种了30亩,亩产达450公斤。2020年试种100亩、2021年试种130亩,产量均在500公斤左右。连续4年获得比较理想的收成,让肖均信心大增。今年,他在安乡县3个乡镇大胆租用2300亩水源条件相对较差的柑橘园、棉花田,翻耕后种上了旱稻。
肖均告诉记者,他种植的旱稻,既具有水稻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节水抗旱特性。与传统种植水稻的方式相比,旱地直播每亩可以节省70%的水、1/3的人工和1/3的用肥量,每亩还可减少投入30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通过旱地直播新技术,使水稻的种植不再仅限于水源充足的地方,亩产也能达到50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相对可观。
肖均的种植模式有“稻蔬油”“稻蔬肥”两种。“稻蔬油”就是一季旱稻、一季菜薹,菜薹采完后还可种植油菜;“稻蔬肥”就是一季旱稻、一季菜薹,菜薹采完后,把秸秆还田当绿肥,有利于恢复地力。这两种模式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截至目前,该合作社旱稻种植面积达2400余亩。
听说合作社种了几千亩旱稻,安乡县农业农村局非常重视,派出技术人员定期跟进服务。市农科院也派出水稻专家,针对“稻蔬油”“稻蔬肥”两种模式提供技术指导,院企结合推动旱地变身“丰收田”。
采访时,肖均的旱稻长势良好,地里杂草除得很干净,基本苗已长足。他自信地说:“如果抽穗期与灌浆期能风调雨顺,后期防治好稻飞虱、卷叶螟、纹枯病,今年每亩平均产量500公斤应该没问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