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棚里的“绿色引擎”
如何让特色高效农业产业落地生根?西湖管理区采取建设高标准大棚、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的方式,找到了答案。
11月5日,在西湖管理区西湖镇新港村,2个占地约10亩的高标准蔬菜大棚映入眼帘。旁边,工人正在进行另外4个大棚主体框架的最后施工。
“村里这6个超级大棚采用了特殊的采光设计,不仅采取水肥一体化,温度、湿度更是实现智能化调节。”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叶青介绍道。张叶青所说的超级大棚,是由西湖管理区投资、在新港村试点的蔬菜种植大棚。这些大棚9月开工,本月底将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每个大棚面积在5亩左右,投资超过50万元。今年,我们投入300万元建设6个温室大棚。明年年底,超级大棚面积将达到100亩。”西湖管理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刘琪对记者说。相比传统蔬菜种植大棚空间小、通风差的缺点,西湖管理区此次建造的超级大棚,还可避免滴灌、支架等农业设施的重复建设,不仅节省空间、更耐用,而且还能大大增加单位有效种植面积。超级大棚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增加的防虫网可有效阻止外面的蚊虫飞入,极大地减少农药用量,提高蔬菜的品质。大棚还有“全景天窗”,主要针对南方温差和湿度设立。每个大棚5亩的建造面积,让全程机械化在室内操作有了可能,提高了大棚的生产效益。
6个超级大棚不仅体型大,还包含着“大智慧”。棚内安装的物联网智能监控设备,通过运用传感器及计算机技术实时采集、显示育秧大棚中的温度、湿度和土壤水分等参数,管理者只要动动手指即可调整大棚内与种植相关的各项数据,随时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一直以来,西湖管理区不仅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更是加大了“菜园子”建设力度,确保产得出、供得上、装得满。现代化、智能化的超级大棚成为发展“菜园子”、保障大民生的基础,从分散种植到集中连片,从传统作业到智能化管控,西湖管理区智慧农业生产的大胆尝试,正成为推动“菜园子”的“绿色引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