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月12日,三位来自农业领域的代表委员齐聚中国经济网演播厅,畅谈“三农”发展话题。
当前,一些农村出现的“空心化”现象引发人们担忧。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成贵认为,过去那种星罗棋布的村庄架构,是和传统农耕社会的生产力以及生活、生产条件相适应的。对于农村“空心化”现象,没有必要恐慌,但是要正视它,积极采取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赖钟雄认为,农村“空心化”对农业现代化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如果农村没有了人,农村的社会基础就会被削弱;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需要规模化经营,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出现了“三减一增”的局面,即村庄人口总数、行政村个数和自然村数量逐步减少,村庄平均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张晓山代表指出,“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如果没有人种地的话,这些东西怎么出来的?如果光看到农村‘空心化’,不看到先进生产力也是不全面的。”
新农村建设到底下一步怎么办?李成贵委员认为,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能忘了乡愁;二是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三是不能违反客观规律。
赖钟雄委员认为,要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有几种方式:一是通过培育各种行业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农村社会基础修复或重建起来。对极度“空心化”的农村,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逐步地、审慎地进行合村并组。二是要对农民进行培训,也可以引进其他领域的人才。三是,要提供比较好的软硬环境,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李成贵委员指出,一些村庄的消失带来了大量闲置土地,要进行各种渠道、多元化的探索,因地制宜配置好这些资源。
对此,张晓山代表认为,要让农民也能够合理合法地,分享到土地从农业用途转为非农业用途的增值收益。
张晓山代表认为,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农业农村也是混合型多元化的,一方面有很多小规模农户,另一方面也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前,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并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并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靠谁?要靠那些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对此,赖钟雄委员认为,“互联网+农业”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李成贵委员认为,在“互联网+农业”,或者说“鼠标+黄土地”方面,现实中已经有大量应用,如物联网、智能农业等,而且出现了很多亮点、很多经验。
张晓山代表对我国农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说,要给那些有志于农业领域创业的人创造好的制度环境和生活环境。一是把传统文明的精华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在农村能看见蓝天,有新鲜的空气,池塘里有青蛙叫。同时,房子现代化,能洗上澡、有生态厕所。”二是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让优质资源能够实现更均匀的分布,更多地向基层和农村倾斜。经济日报 熊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