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与国际市场倒挂是销售不畅的主要原因
编者按:今年4月9日,我国对国家临时储存稻谷和玉米进行了拍卖,但没想到稻谷成交率仅为0.02%,玉米成交率也仅有5.13%。
粮食十一连增,让我国的粮食进入三高状态:高产量、高收购、高库存。如今又遇到了销售难。我国粮食生产应该如何改变?今天的农经漫谈就让我们来听听中国乡村之声评论员江红霞的观点。
江红霞:在粮食生产“11连增”的光环下,三大主粮库存高企。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两会”期间公开表示,“一些品种出现阶段性过剩,突出的是玉米。玉米和水稻出现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
其次,临储粮食销售不畅。庞大库存压力下,4月9日,临储玉米收购期尚未结束,国家粮食局即启动玉米拍卖,比去年提前一个多月,计划销售2012年国家临储玉米31万1449吨。据了解,2014年国家临储玉米拍卖总成交率仅约四分之一,截至2014年底,2011年以来收购的临储稻谷库存三年只消化了428万吨左右,加上2015年1月专项成交的约153万吨,总出库量仍不足600万吨。
从目前情况来看,临储销售不畅和粮食质量变差有一定关系。而市场人士则普遍认为,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国内外粮食的巨大价差。4月8日,美国2号黄玉米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570元/吨,比临储玉米成交均价低近千元。3月,每吨国产玉米、大米、小麦分别比同品种进口完税价高出810元、900元和700元左右,大豆的价差更高,达1600元/吨。巨大差价下,中国进口大增。
我国农业普遍的分散化经营状态,成本高,所以国内粮食价格远远高出国外,这就导致粮食进口越来越多。目前,中国三大主粮有配额外65%的关税保护,进口尚不至对国内形成全面冲击。不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2014年底召开的“清华三农论坛2015”上表示,如果按现在趋势,不做政策调整,5-7年,到2020年左右,粮食就会冲破第二条防线,“到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抵御国外低价农产品的强势冲击”。
说“236个中国农民不抵1个美国农民”,这话让我们很有些挫败感,让我们有点儿气馁。可这是事实,是我们必须清醒地面对的事实,一个能让我们知耻而后勇,能让我们奋起直追的事实。解决国内外粮食价格的倒挂,要通过推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等方式,尽可能放缓国内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速度,保持国内稻谷和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央广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