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称美国借转基因技术谋求世界粮食霸权
参考消息网3月17日报道 日媒称,古往今来,一直是霸权国家承担粮食供给的重任。因为粮食不足是导致国际秩序混乱的最大因素。二战后,美国运用多余的粮食扮演了“世界警察”角色。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甚至支援连年歉收、粮食不足的苏联。即使是冷战的对手,美国也没有将其逼入绝境,而是认为使其依存于美国从而稳定国际秩序更为有利。
日本《选择》月刊3月号发表的文章称,但是,随着欧洲等美国以外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粮食开始过剩,美国和欧洲开始难以承担其财政负担。1993年,欧美取消了出口补贴,为粮食过剩时代画上句号。同一时期转基因技术开始投产,这绝对不是偶然的。
霸权国家美国开始认识到,伴随着巨额财政负担的粮食现货供给已经不合算,因而开始转向通过更精简的“种子供给”来实现间接控制的战略。转基因技术不是单纯的种子产业技术,而是与美国国策相关的霸权战略的一环。
并且,种子贸易的游戏圈子只有美资的孟山都、杜邦和瑞士的先正达三个大玩家。这三家公司都将销售额的约10%用于研发转基因作物,为在东南亚、印度和南美扩大市场做准备。
转基因种子的价值在于知识产权,其巨额研发费用和高收益率都是以知识产权能得到切实保护为前提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的知识产权领域谈判之所以举步维艰,也可以从上述背景来理解。
转基因作物包含很多种类,并不是所有的都可食用。转基因作物从1996年起在美国首次实现商业种植。美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籽、甜菜、南瓜、苜蓿(饲料)、番木瓜,2014年又新批准了马铃薯。
但是,在众多转基因作物中,真正在国际上普及的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籽。每个国家对转基因作物都存在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其中遭到抵抗最少的就是非食用的棉花。转基因棉花在印度的普及率达到95%,在中国是93%。接下来是榨油原料大豆和油菜籽,以及用作饲料和工业制品原料的玉米。即便是在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310万公顷的创始之地美国,种植的也多半是非直接食用的饲料用玉米和榨油用大豆。针对小麦等直接食用的转基因作物的抗拒情绪根深蒂固,即便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却因为“缺乏消费需求”而无法推进商业化。
从商业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版图来看,除了沙漠和冻土等不可耕种的地带之外,日本、韩国、欧洲和非洲还是一片空白。填补这一空白的亚洲先驱是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这是上世纪60年代在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成立的研究所,是带来绿色革命的据点。
这个研究所在援助的名义下,试验性种植了转基因黄金大米,即将进行商业种植。无偿提供给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的发展中国家,将为转基因黄金大米打开进入市场的突破口。
假如说菲律宾是普及转基因作物的太平洋战线,那么西部战线就是非洲。除伊比利亚半岛外,欧洲对转基因作物限制严格,而非洲国家通过出口农产品与欧洲的旧宗主国关系密切。正因为如此,非洲难以决定进行转基因作物的商业种植。在这种情况下,苏丹、布基纳法索等种植国家正在一点点增加。喀麦隆、埃及、加纳、肯尼亚、马拉维、尼日利亚和乌干达已经开始试验性种植包括大米在内的转基因作物。其背景是,比尔・盖茨夫妇创建的慈善基金“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团体提供无偿援助。美国借助粮食援助的名义,在这些国家推行谋求普及转基因作物的“国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