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魏后凯:要高度重视农村建设用地闲置浪费现象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关注到同一个问题——不少农村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宅基地、小学、医院等场所设施处于闲置状态,建设用地的再利用率很低。“这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有些地区还越来越严重,一定要高度重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加以统筹解决。”
我国城乡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的土地问题要放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来分析。“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遵循城乡发展一般规律,这一进程还远未结束。一些相对落后的村庄人口会越来越少,相应地会造成大量农房、公共设施等闲置。”魏后凯认为,农村“空心化”并不是造成建设用地闲置浪费的全部原因,由于农村不同类型的建设用地在互相转化上有效手段不多,即便在资源禀赋好、人口多的市郊农村及中心乡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部分农村建设用地的闲置浪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反映了县城及中心乡镇相关用地不足的问题。“随着城镇化推进,一些乡村小学、卫生院撤并,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县城上学,村民集中到县医院看病,这些地区的公益性用地日益趋紧。”魏后凯举例,“在乡村建设行动中,乡镇的公园绿地面积普遍偏低,生态、休闲、文化、产业等用地的供给还没完全跟上。”
农村建设用地闲置起来是很大的浪费,如果能加以盘活利用,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资源。全国在整治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问题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比如正深入实践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重庆推出的‘地票’交易,以及摸索中的建设用地‘村村挂钩’等。”魏后凯表示,这些模式在运作机理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在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前提下,通过复垦整治等形成节余用地指标,来满足城乡建设用地需求,有利于促使城乡土地利用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
一边是过去发展中形成的农村建设用地闲置,一边是乡村建设行动中生态、产业等用地的紧缺,如何解决好这对矛盾?
魏后凯建议:一是在政策法律框架内,加强农村公益性建设用地的内部调剂。如农村旧的小学、村“两委”办公室等公益性场馆闲置问题突出,而文化、绿化等用地紧缺,可在同类属性土地利用上加强调剂;二是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根据人口、产业分布情况,统筹城、镇、村之间的定位和分工,在县域内通盘考虑建设用地配给,优化结构布局;三是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再利用试点示范工程,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在符合制度安排前提下,先在个别县域搞试点,突破传统的土地用途管制,按需用地,把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转化为经营性用地,或把经营性用地用来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经验成熟后再逐步推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