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成果为农民增收赋能聚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议题,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多位代表委员就农民增收出谋划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认为,目前既要彻底消除“返贫致贫”的风险,又要为低收入人口建立一个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产业和就业”是关键。
“产业发展既能通过创造就业岗位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又能带动他们创新创业,增加家庭的经营性收入。”魏后凯指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要建立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对此感触很深,他建议各地应根据自身条件,适当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创新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提高土地基本收益。
白塔村的南天竹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支部+”的创新业态,积极开展南天竹种植技术培训、培育经销团队、直播带货等,现在村里70%的村民从事南天竹种植,面积达3200余亩,每亩年净收入2万元左右;同时白塔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2019年以来先后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去年人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由20年前的30多万元增加到了1000万元。
对前几年在各地“生根”的脱贫产业项目,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研究所研究员李武建议,除了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也应关注农产品产后保鲜与加工对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影响。
另外,针对丘陵山区农民增收难问题,李武认为应加强农产品采收、运输等方面小型机械的推广应用,加大对适合丘陵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农作物种植、田间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关于农民就业,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表示,“以陕西省秦巴山区为例,当地脱贫群众有60%的收入来自外出打工。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部分返乡农民失去了工作。因此我们要提供岗前技能培训,尽量创造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帮助他们创新创业。”
霍学喜认为,在部分脱贫地区,农民的增收、就业环节还很脆弱,脱贫攻坚的目标是“两不愁,三保障”,现在很多政策亟须升级或拓展。
“从公共基础服务的‘硬’层面来看,现在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但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还需提升完善;从‘软’服务来看,社保、医保、教育、文化、医疗等都与产业和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需尽量补齐城乡间差距。”霍学喜指出,当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升级叠加起来,就会为农业农村地区形成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也会对激活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业、乡村传统手工艺业发展等产生积极作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