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4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陈萍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曾衍德介绍,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特别是强化“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和农资调剂调运,保障市场稳定和春耕生产顺利开展。同时,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春管春播进展总体较好 夏粮生产形势好于预期
据农情调度,今年春播粮食意向种植面积9.4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目前,春播粮食已过两成,早稻栽插过七成,东北水稻育秧过七成,均快于去年。春耕备播进展顺利。“今年春耕生产抓得早、抓得紧、抓得实,春节前就开始谋划。立春后,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部署安排。”潘文博介绍,农业农村部先后召开了夏粮小麦田管、扩种大豆油料、稳定玉米水稻生产等会议,协调推动化肥特别是钾肥等农资供应。统筹安排粮食生产资金项目,加上今年回春早、气温高、土壤墒情又好,春耕生产开局良好。
夏粮的主体是冬小麦,是重要的口粮。然而,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冬小麦播得较晚,冬前苗情比较差,“是近十年最复杂、也是最差的”。曾衍德坦陈,开春后,各地狠抓促弱转壮,推动冬小麦苗情加快转化升级。目前,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7.9%,比冬前提高17.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长势与常年基本持平,夺取夏粮丰收有基础。
潘文博认为,这主要基于两点判断,一是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3.36亿亩,加上春小麦、薯类、豆类等其他夏收粮食作物面积有所增加,预计今年夏粮面积稳中略增。二是苗情转化升级比预想的好很多,不仅人努力,老天也帮忙,“今年冬麦区大部分巧遇暖冬,冬前和今春又下了几场透雨,土壤墒情好,利于小麦苗情转化升级和生长发育。”潘文博说。
“距小麦大面积收获还有40多天,还要过病虫害、‘干热风’、倒伏、‘烂场雨’等关口,夺取丰收仍需过五关斩六将。”潘文博介绍,当前进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防控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部将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组织各地落实好小麦条锈病“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控策略,落实好赤霉病“见花就打、盛花再打”的防范要求,特别是疫情封控地区,决不能让疫情延误防控时机、造成病虫害暴发蔓延。
提及疫情对春耕的影响,潘文博直言:“由于一些地方疫情防控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对农民下田、农机上路、农资下摆和外出农民返乡务农确实造成了不便。”对此,3月17日,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3月下旬,部领导带队到吉林指导农村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同时,还成立了农资保供专班,设立了热线电话和微信公众号,点对点解决农民群众在春耕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针对大家关心的粮食够不够的问题,潘文博表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去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达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483公斤。稻谷、小麦两大口粮的产量达6996亿斤,人均占有量248公斤。而我国人均口粮消费量不到200公斤,这200公斤是原粮,不是成品粮。因此,保障口粮安全有把握、有底气。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有能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端稳、稳牢,端在自己手中。
“菜篮子”产品供应有保障 生猪产能回归正常区间
我国蔬菜生产供应和市场运行季节性比较强。按照常年的规律,春节以后随着气温回升,蔬菜上市量增加,价格一般会季节性回落。但受不利天气、成本上涨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今年春季菜价回落比常年慢。
“目前,全国的‘菜篮子’产品生产基础比较扎实,总量充足。”陈萍介绍,4月上旬,我国在田蔬菜面积7400万亩左右,同比增加近300万亩,产量约1930万吨,同比增加100多万吨。肉蛋奶、鱼果蔬供应总量充足,完全可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由于前一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一些地区遇到不同程度的田头采收难、物流配送不到位等问题,局部地区“菜篮子”产品供给受到影响。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调度36个大中城市生产供应情况,组织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做好联合保供,加强“菜篮子”食品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协同,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
生猪产业事关国计民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185万头,相当于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2.1%。“从生产情况看,2021年我国生猪生产已经恢复到常年水平,受生产惯性增长影响,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继续增加,但产能进一步优化。”杨振海说。
但是,从价格情况看,2月份、3月份养猪陷入了亏损。近期,在清明假期猪肉消费增加和市场调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猪肉供需有所改善。“但当前生猪养殖还没有扭亏为盈,3月份每出栏一头生猪亏损327元,比2月份多亏了153元。”杨振海介绍。
杨振海分析,受生猪生产周期长、鲜食猪肉保存时间短、市场自发调节滞后等多重因素影响,很难做到生猪生产和市场完全匹配,出现阶段性亏损难以避免。为稳定生猪生产,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填补了生产端逆周期调节的政策空白,明确提出全国4100万头能繁母猪的调控风向标,以及“短期调肥猪、中期调仔猪、长期调母猪”的产能调控路径。从2021年11月起,每月监测各省(区、市)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并及时反馈。
“随着新生仔猪数高位回调、饲料成本高位回落等各种有利因素不断积聚,只要稳定支持政策、防好动物疫病、畅通流通堵点,三季度生猪养殖就有望扭亏,实现盈利。但猪肉消费、进出口等各环节不确定因素还是存在的,养殖户要按照正常的生产规律生产,不要压栏,也不要过度淘汰能繁母猪,保持生产的平稳。”杨振海建议。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7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3%,高于城镇居民增速2.1个百分点。曾衍德介绍:“这个成绩来之不易。”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春节前农民工返乡过节带回现金,增加了工资性收入。二是农产品市场价格总体保持稳中有增,增加了家庭经营性收入。
曾衍德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对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产品销售等带来一定影响,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大幅推高农业生产成本,也影响农民收入。
如何稳住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曾衍德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发展乡村产业促增收。重点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同时要立足乡村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还要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此外,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特别是加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人才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二是促进农民就业稳岗位。目前,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四成以上,下一步,既要做好促进就近就地就业,还要引导外出务工就业。三是推进农村创业拓渠道。这是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多万。经综合测算,一个返乡创业项目,平均可吸纳6-7名农民稳定就业,17名农民灵活就业。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曾衍德介绍,五年来,各地各部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乡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安宁,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乡村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曾衍德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督促力度,一项一项地落实,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推进,务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新进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