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一小步 发展迈大步
——湖南衡阳市探路城乡治理标准化建设
原本抽象的“标准化建设”,在湖南省衡阳市已变得具体可感。
在衡阳市工作人员眼里,标准化是一个个“便于记、可操作、能推广、可考核”的量化指标;在市民眼里,标准化是干净整洁的城市面貌及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在社区居民眼里,标准化是旧貌换新颜的宜居环境;在乡镇村民眼里,标准化是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山乡巨变。
不比投入比管理。衡阳市自去年11月在全国率先实践“城乡治理标准化”后,“标准化”的一小步,正带动“城乡治理”迈出一大步——
变化是有形的,那是城乡面貌的“美”之变;变化也是无形的,那是干群关系的“融”之变。
敢闯:探索城乡治理标准化建设
时间回溯到从2021年7月。彼时,衡阳市委、市政府正在筹划如何利用标准化建设推进衡阳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发展需要从根本的、基础的工作做起,标准化建设就是根本的、基础的工作。”在市委书记秦国文看来,标准化建设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是改变城乡面貌的重要突破,是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渠道,是衡量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因素,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
但标准化建设是系统而复杂的体系,怎样才能逐步建立呢?
众所周知,城乡治理一方面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受城乡范围宽广、基层任务繁重、干部队伍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城乡治理效果尚有不足。
衡阳市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虽然经过数年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衡阳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距离理想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要缩小这些差距,靠重复的高强度工作已至极限,必须走一条“城乡治理有标可量、公共服务有标可循、底线工作有标可依”的新路。
因此,衡阳市选择“城乡治理”作为突破口。这是人心所向,也是现实所需。
广泛调研之后,思路逐渐成形。细心人士发现,2021年9月,“建立健全城乡治理标准化体系”首次出现在衡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城乡治理标准化成为我市今后五年打造高品质新型大城市、提升城市内涵的“一号民生工程”。
无独有偶,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对包括城乡建设和社会建设标准化在内的七大板块内容进行了规划。
与中央精神契合,这更加坚定了该市实施标准化建设的信心。
但“城乡治理标准化”在全国并无现成模板可循,怎么办?
衡阳的做法是:没有经验,我们就创造经验!
2021年11月17日,衡阳市召开城乡治理标准化动员部署会,出台了《关于开展城乡治理标准化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重点从城区治理、乡村治理、交通治理、市场经营治理及公共安全治理五大领域实施标准化建设,并发布第一批25个大类、106个项目的工作标准。同时,选择石鼓区三星村、雁峰区白竹皂社区、珠晖区新风里社区和蒸湘区温家台社区作为试点,标志着“城乡治理标准化”从构想走向实践。
一个多月后,再回试点现场看情况,变化明显,群众点赞。于是,衡阳市全面推广试点经验。2022年1月18日,衡阳市召开城乡治理标准化工作专题调度会,标志着城乡治理标准化在全市全面推行。
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在衡阳城乡大地如火如荼展开。
善干:打出标准“组合拳”
标准化建设,标准的制定是前提。
“标到事,事到岗,岗到人,人有责,责有行,行有范”——这是衡阳市标准化工作的18字要求,比的不是投入,而是管理。要达标,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更需要的是管理到位。
“以18字要求为基准,标准制定得越细致具体、越有可操作性,就越容易达到目标。”该市标准化办负责人,市委常委、秘书长尹培国介绍:“以道路保洁为例,过去的要求是‘道路干净,但这只是一个笼统概念,没有细化,这次我们提出了明确标准‘五定五清’,即定时间、定人员、定路段、定车辆、定责任;路面干净、树池干净、井盖沟眼干净、收集设施干净,具体化后,实施起来效果很好。”
记者注意到,衡阳市城乡治理标准化标准内容(第一批)中,每个一级(领域)下,都分了二级(大类)和三级(项目),每个三级(项目)后都有标准内容说明和具体问题描述,并附牵头责任部门,既树立了标准,又明确了任务,也锁定了人员,实施起来一目了然。
“单株有树型,成排有线型,乔灌有层次,树周无杂草”“车身洁、封闭运,无溢漏,定点倒”“灯杆竖直成行,灯泡干净明亮,悬挂整齐划一”……为将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标准制定者把标准内容编成了一句句“顺口溜”,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农贸市场摊担位管理的标准是‘三分四无’,即生熟食分区、瓜果蔬菜分区、肉蔬分区、无积水、无污渍、无废弃物、无异味。”谈及农贸市场摊位管理标准,石鼓区建设农贸市场摊主老杨已烂熟于心,并按标准要求养成了习惯。
标准化建设,标准的落地是关键。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激励就没有创造力。衡阳市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以考促干、以督促改、以奖促效,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对市直单位、县市区、园区工作分类考核,对城乡治理标准化重点任务实行“周调度、月暗访、季考核、年评价”,对季度考核中连续排名末位的实行约谈制,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市标准化办开展常态化暗访督查,督查发现问题紧盯不放、追根溯源,及时进行交办反馈,并在下一次督查中进行“回头看”;市财政局对城乡治理标准化年度考核获评优秀等次的县(市)区和市直园区给予专项奖补,激发各地各部门的活力和动力。
标准化建设,力量的配备是基础。
城乡治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基层力量强不强,直接关系治理成效好不好。为充实城乡治理基层力量,我市从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机关企事业单位择优选派各类干部人才,集结“万雁入乡”的精兵劲旅,向基层一线下沉。
今年4月21日,首批5000余名干部人才作为“万雁入乡”的先行者正式出征,其中有20余名博士、200余名硕士,他们共赴一线挥洒汗水、绽放青春。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打在了关键,也打出了效果。
有为:城乡处处“展新颜”
近段时间,衡阳市珠晖区保卫里频频在微信朋友圈出现。
几乎每个周末,这里都是人头攒动,是市民“打卡”拍照留影的网红热地。
保卫里属于珠晖区苗圃街道,房子大部分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区渐显破败。珠晖区对保卫里标准化改造时,原汁原味保留了当时的铁路建筑风格,同时,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融入了创意文化元素,投入不多却营造了浓郁的怀旧文艺风,一条条藏着光阴故事的巷子,吸引不少市民前往拍照留影。
从破败的老旧小区到网红“打卡”热地,是标准化建设让保卫里“凤凰涅槃”。
相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雁峰区白竹皂社区过去是国有企业衡纺机小区,历经40多年风吹雨打,繁华落尽,逐渐破败成了“脏乱差”的小区,居民们纷纷搬离。
“改造前,小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跟农村土马路差不多,下雨要穿长筒套鞋才敢走路。”回忆过去,白竹皂社区党委副书记冯程感叹。
从去年11月开始,白竹皂社区启动标准化提质改造,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泞坑洼的小区道路变成了崭新的沥青路,并建好了整齐的绿化带,家家户户统一更换了下水管道,昔日野草疯长的荒地,也变成了整洁亮眼的塑胶标准足球场、田径场和羽毛球场。
看到小区的巨变后,部分曾经搬离的居民纷纷“回迁”。
标准化不仅带来了大变化,连房价也水涨船高了!65岁的王建坤老人高兴地说:“过去破破烂烂,一套房子几万元都没人买,现在一套房出价二三十万元我们还不愿意卖呢!”
在衡阳县梅花村,村民自筹资金“超标”建设,全面实施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入股成立旅游文化公司,推行“梅花标准”、提升“梅花颜值”、打造“梅花品牌”,成为全市闻名的“旅游样板村”。
“痛点”变“亮点”,“旧貌”焕“新颜”。近半年的标准化治理,最直观的变化是城乡面貌之变。
现在的衡阳,主次街道干净整洁、家庭院落整齐优美、农贸市场卫生明亮、道路交通安全有序、公共秩序平稳和谐,不少外地返乡者直呼:“衡阳变化真大!”
变化还不止于此。
一直以来,“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是城乡治理的大难题。
衡阳市通过“屋场恳谈会+”“+衡阳群众”“湾村明白人”等治理模式及“红黑榜”“大评小奖”“顺德同心积分银行”等机制,把群众引导参与到标准化建设中来,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群众力量,形成了“干群同心、合力共治”的良好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衡阳的标准化建设目标并不仅仅是“城乡治理”。
以“五制一平台”兴项目、以“五单一图谱”强链条、以“五赋一聚焦”优环境、以“五全一常态”守底线、以“五步一规范”促和谐……衡阳正逐步把标准化思路发散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努力形成“标准生产引领行业、标准生活成为习惯、标准管理全面覆盖”的新气象,为推进“三强一化”建设注入“衡”久动力!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
在标准化建设的大道上,衡阳市步履坚定,铿锵前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