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显担当
7月下旬,正是北京平谷大桃盛采季。北京金果丰果品产销合作社社长张海合的电话一早就响个不停。“以前农户追求产量,桃子下树前偷偷浇几次水,口感自然不好。现在合作社的桃园采摘前十来天就不浇水了,产量低下来,口感甜度都大大提升,客商们抢着上门!”自从几年前流转了村里500亩地规模种植桃子,合作社改良土壤,统一种植标准和技术,采用有机肥,桃子的品质有了大幅提升,还与盒马超市签订了稳定订单,眼下每天向超市供几千斤高品质大桃,品质好的卖到十几元一斤。合作社的成员有土地流转费、合作社分红、桃园打工3份收入,比以前省心,收入还增加了20%以上。
在全国,有数百万个像金果丰合作社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把小农户组织起来,把先进生产技术、装备等现代农业要素导入生产过程,带领农民闯市场,拓展产业链条,催开了广袤田野上的现代农业之花。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强大的生命力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2012年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7月,习近平在吉林省梨树县卢伟农机合作社考察调研时强调,要积极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总结经验,不断推广,把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在同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又明确指出:现在粮食生产的一大软肋是生产成本偏高,解决的办法还是要创新经营方式,要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
十年精磨,成果丰硕。目前,全国家庭农场超过390万个,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5.5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带领小农户走上现代农业之路的主力军、推动乡村振兴的引领者。
生产服务破解种粮难题
今年盛夏,庄稼地里的植株紧抓时节吸收着充足的光热,努力生长。山西长治市屯留区的家庭农场主周伟奇站在村里的玉米地头,指着身后告诉记者:“看这片玉米地,以前有的农民自己种地,多年积累的错误施肥习惯导致土壤硬邦邦、板结严重,托管给我们家庭农场后,连续3年深松深翻、减肥减药、秸秆还田,到今年改良效果已经非常明显了。”周伟奇顺手抓起一把土说:“土质松软,有机质也提高了,产量至少提升10%,玉米品质也更高!”
以生产托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还解决了“怎样种好地”的难题。
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现实。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给出了答案。社会化服务的过程就是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改善资源要素投入结构的过程,也是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过程。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指出,农户家庭经营符合我国国情农情,适合粮食等大宗农作物生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要发展壮大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提供更加多元化、多层次、低成本的社会化服务,将小农户导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为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经过5-10年努力,基本形成组织结构合理、服务行为规范、全产业链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支持政策、项目带动、示范引领等组合拳发力助推下,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前,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面积16.7亿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10.6亿亩次,服务小农户7800多万户,约占全国农业经营户总数的37.7%。据农业农村部抽样调查,通过生产托管服务,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单季亩均生产成本均有所下降,亩均产量均有所增加,亩均纯收益分别提高23%、26.5%、20.2%。
在山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要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了整县推进托管的机制;在湖南、陕西、甘肃等地,借助农民合作社、服务公司优势,发展起“公司+合作社+村级组织+小农户”的多元主体服务模式;在广东,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三级协办体系已经搭建成型,遴选有实力的合作社、农业企业承接县级服务中心,选聘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乡土专家等,共同协调服务资源,为服务主体提供业务推广、广告宣传、代收款等服务,为服务主体降低了组织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
服务主体更加多元,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链条不断延伸,当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正在朝着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质量提升推动转型升级
“把地交给合作社放心,比我们个人种得好”“一年分红8000多元,逢年过节合作社还给大家分豆油白面发福利”“我在合作社当农机手,每月领固定工资”……
两年前的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梨树县卢伟农机合作社考察,在合作社的院场里听成员们你一言我一语,聊起了入社的好处。总书记说:“农业合作社的道路怎么走,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奔向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合作社是市场条件下农民自愿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效率、高效益的组织形式。国家会继续支持你们走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同时要鼓励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社,探索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来。”
总书记的话给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鼓舞着合作社奔着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过去十多年,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追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组织松散到紧密不断演进的发展历程。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当时全国农民合作社仅2.6万家,如今,全国农民合作社已超220万家。面对新形势下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新的时代命题,农民合作社也进入了由追求数量发展到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的阶段。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告诉记者,为了推动合作社发展质量提升,农业农村部开展了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自2018年起分三批创建406个试点县(市、区),聚焦发展壮大单体合作社、促进联合与合作、提升县域指导扶持服务能力等试点任务,打造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样板。据调查,试点县的合作社成员总数、成员出资总额是非试点县的1.5倍,经营异常率明显降低,试点县域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前些年合作社财务制度不够规范,到年底分红,每家该分多少,算不清账。”浙江衢州衢江区宏景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水荣说,“如今都是制度上墙,财务管理制度清清楚楚,成员出资额多少、年底分红多少一目了然。”
为了推动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运营,“辅导员+服务中心”组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服务体系在各地逐步建立起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发了家庭农场“随手记”记账软件,免费提供给家庭农场使用,实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数字化、财务收支规范化、销量库存即时化。
示范家庭农场和示范社创建也在持续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示范社四级联创,对示范社运行情况实行动态监测。目前,全国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近17万个、示范社达18.9万家。
此外,制度创设和法律法规有了关键性突破。2018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修法中吸收了发展实践中的新变化新问题,对农民合作社行为和组织作出进一步规范,同时赋予联合社法人资格,进一步强调合作社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切实解决了合作社在投资、加工和销售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限制。
今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施行,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及其分支机构作为一类调整对象纳入其中,明确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等登记规范,是对农民合作社登记管理制度的调整优化,更加契合合作社发展需要。
业态创新开辟富农新路
“我种粮食年年挣钱。”说起种粮,山东齐河县云馨家庭农场主郭云底气十足。为了稳定种粮收益,郭云建起了加工厂,富硒小麦加工成了富硒面条和富硒桃酥,富硒玉米磨成富硒玉米面,农场按照智慧农业标准来发展,通过电子商务、农超对接和直营配送等模式销售,效益大大提升。“我们的产品都有二维码标签,实现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看到从种到收到加工的整个过程,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健康。”这两年,借着电商直播的风口,郭云又玩起了短视频直播,给农场开辟新销路。
在全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势头强劲。5.8万家农民合作社开展电子商务,1.7万家农民合作社进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在夯实种养基础的同时,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确保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
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农民合作社、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完善了集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综合解决方案,农业信贷保险等传统“老大难”问题也探索出了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真正帮助小农户破解做不了、做不好的共性难题,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供需有效对接。
在这个过程中,社企对接成为借船出海、借力做大、优势互补的一大亮点。中化农业在全国建成一批MAP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服务内容从单一环节扩展到全产业链;中国邮政聚焦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实际需求,提供集农村电商、寄递物流、邮政金融、综合便民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建行黑龙江分行依托农业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开发农业生产托管贷等产品,为农户和服务组织解决融资难题;太平洋财险山西分公司探索形成了“政府+服务主体+农户+保险+担保+银行”的六位一体新型农村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实现生产托管零风险。通过社企对接合作,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发展,从服务需求方成长为产业合伙人,富农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底气越来越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