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一大早,年轻的村医罗洪德跟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高村村卫生室,开始检察仪器研磨中药材,为一天的工作做精心准备。
“2011年我从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之后,就在村里做村医。后来参加凯里市卫健局组织的中医理疗培训,开始提供中医理疗服务。现在我这个卫生室可提供中药治疗、针灸、拔罐、推拿等多个理疗项目。”罗洪德说。
基层医疗卫生事关亿万群众身体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以基层为重点”放在首要位置。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不断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能力,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与成效。脱贫攻坚期间,我国成功解决了农村近1亿贫困人口的看病治病问题,健康扶贫同步启动,经过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累计帮助近1000万个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摆脱贫困,对2000多万个贫困患者实行了包括大病专项救治在内的精准医疗救治。同时,全面消除了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实现农村群众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2021年底,全国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3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实现了县乡村的全覆盖。
脱贫地区看病治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安徽省临泉县有230万人口,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地肿瘤患者比较多,农民要外出治疗,花费负担很重。脱贫攻坚时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负责对口帮扶该县,医院派驻了大量肿瘤治疗专家,帮助临泉县建立了自己的肿瘤诊疗专科。经过多年的帮扶,临泉县人民医院已能够独立完成肿瘤治疗相关的多项技术,填补了当地肿瘤治疗的空白,并逐步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肿瘤治疗专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告诉记者,北大一院这些年对口帮扶了很多县医院,包括河南省兰考县中心医院、安徽省临泉县人民医院、山西省永和县人民医院。自2016年以来累计向这些医院派出300多名专家,帮扶当地开展150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帮扶手术近2000多台次。
“增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是健康扶贫的重点任务之一。脱贫攻坚以来,卫生部门持续加大了政策、资金、项目的支持力度,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乡村振兴办主任、财务司司长何锦国说。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脱贫攻坚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万亿元,支持脱贫任务重的25个省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同口径年均增长11.6%,还专门设立了832个贫困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对贫困地区建设项目实行“应纳全纳”,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所在省份15万多个医疗卫生机构的项目建设。
政策供给不断强化。在卫生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招聘、使用和激励保障各个环节,持续增加政策供给。免费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补充到农村基层。适当放宽艰苦边远地区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人才的年龄、学历等条件,进一步拓宽人才入口关。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累计招聘3000多名全科医生,派驻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通过允许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持续巩固乡村医生队伍,不断提升乡村医生队伍整体水平。
优质资源持续下沉。对县级医院,组织1007家城市三级医院与1172家贫困县县级医院结对帮扶,11.8万人次的医务人员蹲点基层服务,着力传、帮、带。对乡村两级,通过“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以及巡诊、派驻等灵活方式,解决乡村两级机构缺乏合格医务人员的问题。全国累计支援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近10万人。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贫困县并且向乡镇卫生院延伸,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
各项扶持措施使得脱贫地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差距不断缩小。到目前,全国每个脱贫县至少有1家公立医院,98%的脱贫县至少有1所二级及以上医院,脱贫地区县医院收治病种的中位数已达到全国县级医院整体水平的90%,越来越多的大病在县域内就可以得到有效救治。
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直至消除
2015年11月,国家卫健委和四川省启动了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取得显著成效。
石渠县虾扎二村村民尼玛家中共4人,2014年尼玛被确诊为肝包虫病,丈夫也因病失去劳动能力,因家庭困难和受制于当地的医疗条件,长期得不到肝移植手术的有效救治,饱受病痛折磨。试点项目实施以后,她及时得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高水平的医治,12万元的手术费用通过医疗救治补助、医保报销、民政救助等渠道得到大部分解决,最终个人只支付了900余元,术后恢复良好,恢复了劳动能力。
重点地区重点疾病的防控是脱贫攻坚时期健康扶贫的另一个重点,所谓重点地区重点疾病,主要是指一些“成规模”发病的地方病,比如包虫病、大骨节病、血吸虫病等。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斌介绍,大骨节病俗称“柳拐子病”“骨节风”“水土病”,患者站立不直,行走不稳,身材矮小,关节粗大,甚至终身残疾,丧失劳动能力。作为大骨节病防治的重点省份,2008年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四川省在阿坝州实施了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形成了“发展、防病、稳定”的四川模式。2012年以来,全省无新发病例,2015年达到了消除标准。
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10部委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开展了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三年来,通过改善婴幼儿的营养、易地搬迁、病人救治救助等措施,充分利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每年对大约3.3万大骨节病患者进行建档管理和治疗。特别是对病情较重的大骨节病患者提供免费药物治疗(1800元/人/年),对适宜手术的患者开展手术治疗,三年来累计治疗患者4万人次,至今持续保持消除状态。
截至2021年,我国重点地方病实现监测全覆盖,全国地方病各病种病区县的总体控制消除率达到99.9%,47.69万现症患者全部实现建档立卡和应治尽治。
农村大病专项救治政策惠及更多地区
“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是江西省农村大病专项救治的政策之一。2010年我们开展免费血液透析时,全省的血透病人才4000多人,现在已经达到了4.8万人。原来那些没有办法治或者没钱治的人,现在都可以免费救治。”江西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江西省农村困难人口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和效果。
2017年初,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原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出台了《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方案》,主要针对罹患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终末期肾病等9种大病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特困人群,采取“四定两加强”的措施(定临床路径、定救治医院、定单病种费用、定报销比例,加强救治管理,加强责任落实)集中救治。
由于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使得困难人口中的许多大病患者得到有效治疗,而最后需要农民自己承担的医药费用,则被降到了很低的数字。该政策在脱贫攻坚阶段共惠及2000多万贫困人口,且所包含病种还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9种扩展到25种,再到2021年的30种。其中农民工群体里高发的尘肺病也被纳入了其中。
目前,尘肺病在我国每年报告的新发职业病里排第一位,是职业病防治的重点。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性尘肺病患者91.5万人,现存活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大概还有45万人。这项政策对尘肺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进入到乡村振兴阶段后,健康扶贫还需要及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此,卫生部门将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针对性的帮扶。既保持投入力度不减,卫生健康领域现有支持脱贫地区的各类政策、资金和项目保持总体稳定,并且向160个重点县倾斜;又要进一步强化帮扶力量,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工作,针对160个县开展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同时,重点工作持续推进,针对凉山州艾滋病、新疆结核病、西藏和涉藏州县包虫病等重大疾病持续开展综合防治,巩固拓展防治成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