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稻香里的常德】走,“双抢”去!——汉寿县岩汪湖镇红菱湖村夏收夏种一线见闻
7月11日,今夏入伏第一天,天气预报最高气温达37摄氏度。
“来吃早餐了,吃了再搞事……”7时多,黄小平的妻子肖春桃扯着喉咙对着屋后的稻田一阵喊。“双抢”时节,男人们都下地了,厨房成了她的“战场”,十几个人的一日三餐,让她忙得够呛。
“弄起了又不来,吃饭都不积极。”喊了半天没人来,锅里煮的面条快坨了,她嘴里嘟囔着,心里又怕他们饿着。
“确实是饿了。”黄铁明第一个赶来,风卷残云般吃完了一大碗面条,抹抹嘴,转身又去开插秧机了。
“这肯定是块高产田了。”田埂上,59岁的黄小平指着插秧机留下的一排排整齐的秧苗笃定地说。不远外,两台插秧机不停地在田间穿梭。
黄小平2005年贷款买回第一台插秧机,如今他牵头成立的农机合作社有200多台插秧机、6台抛秧机、15台旋耕机、15台收割机,已经是一个“农机军团”。
“20分钟耕1亩地,1小时插秧5到7亩,没有农机帮忙根本不可能完成。”不只是农耕提速,现代农机还为黄小平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每年“双抢”季,插秧机、旋耕机、收割机一刻也不得闲,服务订单早早约满。这几天,他先对自家2038.2亩地进行抢收、抢插,还有15万亩地等着他提供机耕、机插、机收、机烘“一条龙”服务。
起飞、定位、喷洒……8时40分,黄小平的儿子黄明强在太阳底下熟练地操作起农用植保无人机。远远地,只见无人机在稻田来回穿梭,一道道“药雾”从天而降,均匀地喷洒在稻田里。
“完成!”他手中的遥控器报出语音。
“本次作业5分30秒,作业面积7.77亩,用药量12.3升。”黄明强笑着把屏幕里显示的数据念给我们听。
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金黄的稻浪瞬间卷入机体,一颗颗饱满的谷粒便从后面的谷箱脱出,剩余的秸秆被切碎吹散到田里,成了天然的肥料。常德日报记者 邓淇月 摄
另一处稻田里,沉甸甸的谷穗随风起伏,稻谷的清香和着热风扑面而来。彭利明是隔壁新民村人,他等着太阳收走早上的露水,才开着农用拖拉机开工。收割机在田间横扫而过,留下倒伏的秸秆,不多时,“肚子”里就装满了稻谷开到彭利明的拖拉机前,伸出长长的“手臂”,金灿灿的谷粒从中喷涌而出,在车斗里堆成了小山。
9时30分,彭利明拖着当天的第二车湿谷驶进了村里的烘干房,身上的T恤早已被汗水浸湿。
金灿灿的谷粒喷涌而出,在车斗里堆成了小山。常德日报记者 徐珊珊 摄
“你们看,粒粒饱满!”黄小平抓起一把稻谷喜笑颜开,他身后的6台烘干机一天可以烘干180吨稻谷,湿谷全部即收即售。
“跟了您这个种粮大户、农机专家一路,怎么感觉现在的‘双抢’不见‘抢’了。”我们打趣说。
“正是!”黄小平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