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热土 青山常在
——临澧修梅乡村振兴示范片“红绿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
“山容渐远青还在,璧合无间色亦香。最是后院风景好,百花如锦拂檐墙。”一首《梦返故乡》,诉尽开国元勋林伯渠的故园情。金秋时节,走进林老故居所在地——临澧修梅乡村振兴示范片,漫山遍野的油茶、柑橘,一望无际的稻田映入眼帘。
临澧修梅乡村振兴示范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走出一条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蒋峰 摄
临澧修梅乡村振兴示范片辐射7个行政村2万多人。近年来,示范片干部群众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开展“四区同创”,实施“六大工程”,走出一条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林老故地春常在
丁玲桑梓迎客来
今年国庆假期,位于修梅镇高桥村的林伯渠故居景区好一番热闹。为迎接国庆、助力红色旅游发展,临澧县为林伯渠故居新开设主题邮局,并发行2枚林伯渠邮资明信片,吸引了省内外数百名集邮爱好者“打卡”。
修梅乡村振兴示范片红色资源丰富,可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修梅镇高桥村是林伯渠的出生地;林伯渠故居向南8公里的佘市桥镇蒋家村,是丁玲故居所在;这里同时也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无私奉献”青山精神的发源地。
“示范创建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本土红色文化精髓,从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方面全链条发力。重点打造高桥村红色旅游景点,走‘红色旅游+绿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修梅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詹文说。
为此,示范片精心规划“一线六点”精品旅游线路,从林伯渠景区牌楼到高桥村林伯渠故居,到赵家巷村,再到荆岗村、蒋家村丁玲故居、殷家村群英渡槽,实现三大红色景点串点连线。沿线开展道路油路化、立体式绿化、两侧农户庭院全面美化、文旅宣传红色化、产业园建设标准化“五化”,景区带村、景村共建,做活“红色+绿色”的结合文章。
高桥村以林伯渠故居为中心,建成林伯渠生平陈列馆、纪念广场等,开发“党性教育、红色研学、乡村振兴”精品课程和红色研学活动;蒋家村打造丁玲文化产业园、农耕文化展示馆等,探索红色文化与传统农耕文化相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青山灌溉工程,在持续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水源的同时,成为周边有名的打卡地,修建青山工程时凝练出的青山品格,则激励着人们继续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
红色旅游资源,给这些偏居一隅的小山村带来人气。高桥村每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旅游营收达1100万元。村里陆续发展起40多家民宿。今年6月,深圳中学600余名师生跨越1000公里,来到高桥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重温红色历史,感受信仰伟力,深入田间地头,体验农事耕作。
“目前,示范片正推动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沿线提质改造,红色氛围营造、林伯渠故居至207国道高标准旅游公路建设等项目扎实推进,进展顺利。”示范片乡村振兴工作指导组副组长李飞诹说。
绿遍山原金满川
扮靓生态富口袋
离开修梅镇,乘车半小时,便到达佘市桥镇蒋家村果蔬四季采摘示范园。放眼四望,千亩桃李连绵成片,大棚里黄瓜、辣椒青翠欲滴。
脱贫户王先福正忙着搅拌堆肥,秋日的阳光温柔地映照在他身上。“过去我和老伴因病致贫。现在村里办起采摘园,我们通过土地入股获得分红。我还在合作社负责蔬菜培管,每年务工收入有1万多元。”王先福说。
“示范园通过科学密植增产增收。绿色蔬菜不愁销,车厘子、草莓等水果采摘,也深受欢迎。去年一年就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合作社负责人蒋志勇介绍,“我们是丁玲的家乡人,家乡过去的荣耀是丁玲创造的,我们要守住,还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更富裕。”
红色资源旺人气,绿色产业富乡亲。修梅示范片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在精品旅游线沿线每个村(社区)着力建设一个高标准产业示范园。
“像蒋家村,主要就是通过发展果蔬、藤椒和油茶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帮助村民增收。”佘市桥镇党委副书记李玉华介绍道。该村通过“三变”改革,盘活1100多亩村级闲置荒废土地,建成3大产业基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产业。村集体从合作社收入中分成。
一花独放不是春,示范片产业经济各具特色——佘市桥镇殷家村建设瓜蒌产业示范园,修梅镇高桥村建设油茶产业示范园,南江社区建设优质稻产业示范园,赵家巷村建设阳光玫瑰产业示范园。其中赵家巷村葡萄种植基地,采用订单式种植模式稳定销售,通过举办葡萄文化旅游节、入园采摘、网红直播带货等方式打响品牌,葡萄产业年均总产值达2000多万元。
高桥村还发展起“赏花经济”。该村种植576亩湘莲、270亩莲鳖生态混养。盛花期间每天清晨都有数百人来游玩。有村民瞄准商机,在景区周边售卖冷饮小吃,最高一天收入近3000元。莲米、莲藕也都是值钱的宝贝,村里几位老人一年仅依靠莲收入1万多元。“以前村里2/3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现在在家的有一半多。家门口也能赚钱,谁不愿待在家乡呢?”高桥村党总支书记李思佚说。
在乡村振兴工作指导组的帮助下,示范片还兴起“庭院经济”。农家小院变身特色果园、生态菜园、中草药园、园艺基地、家庭作坊、文旅小店、电商网点,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产业振兴,乡村腾飞。2022年,示范片5个重点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宜居宜业新农村
长治久安好乡风
公路两边绿树成荫,家家户户庭院整洁漂亮。沿途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幸福屋场、红色教育基地,处处传递着文明新风。在修梅镇南江社区,“出门即公园”成为现实图景。
“示范片积极开展‘清爽村庄干净人家’创建活动,去年9月开始,南江社区公路沿线108户居民开展庭院整治,同时硬化沟渠,清淤扩容堰塘,新建‘幸福屋场’、文体活动广场等,大家娱乐休闲有了好去处。”指导组组员石晓龙介绍。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为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厚植文明乡风,片区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开展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志愿服务,举办文艺演出、农民运动会,组织文学创作、评选表彰等活动,改陋习树新风推动乡村治理,有效激发群众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赵家巷村建起“儿童之家”,活动室、图书室、户外滑梯、乐器、电脑、益智玩具等一应俱全。退休老教师担任辅导老师,村委会全体成员和近100名志愿者提供爱心服务。“儿童之家”成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乐园。
殷家村探索成立党员议事会,以党建为引领、以幸福屋场为载体建设“红色议事屋”。村(社区)各方力量加入议事队伍,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关切在一线回应、矛盾在一线调处、议题在一线协商、服务在一线展开,构筑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服务新格局。
佘市桥镇以乡情为纽带凝聚各方力量共建家乡。蒋家村成立乡贤理事会,鼓励乡贤能人回乡创业、为家乡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建言献策。今年蒋家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荆岗村老乡、音乐家龙律成从珠海退休返乡后建起乡村音乐坊,把30多年的音乐积淀义务传授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在他帮助指导下,佘市桥镇有了自己的成年人合唱团。
红色热土,青山常在;多彩乡村,“丰”景如画。临澧修梅乡村振兴示范片干部群众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示范片,正款款迈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3年10月31日第13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