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村里有群“新农人” 组队种粮兴乡村
在汉寿县沧港镇小凡洲村,37岁的向伟东是村里最早返乡的“新农人”。他在政策和科技的助力下,组建种粮团队,大力开展种粮社会化服务,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如今,他们的种粮社会化服务面积已达2万亩。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在汉寿县聂家桥乡武峰村,种粮大户陈小军的900多亩稻田尽管细碎分散,田块之间高低不平,但栽插进度依然按序时推进,目前已接近尾声,而且栽插质量高,为今年早稻丰产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汉寿县聂家桥乡武峰村种粮大户陈照群说:"主要取决于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托管,利用他们的机械作业,速度相当快,现在马上插完了,插起来很轻松。"
陈照群所说的合作社,就是向伟东的汉寿县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2016年,29岁的向伟东看到国家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好,他辞去了城里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决心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种粮,助力乡村振兴。
汉寿县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伟东说:"开始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因为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老百姓也还不相信,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插过田,我就从流转300多亩开始,先集中连片种植水稻。"
功夫不负有心人,向伟东的300多亩水稻当年就获得高产,而且生产成本平均每亩比乡亲们的传统种植少了200元。
汉寿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伟东说:"老百姓看到烘干厂搞起来了,谷也卖得掉了,谷也不得坏了,成本比他们传统插田成本还低些,慢慢的就接受了这个合作社集中连片来插,老百姓得到了好的收获。"
起飞、喷洒、落地......这位正在操作植保无人机的小伙子叫许云峰,是向伟东团队的成员,他学过软件工程,懂电脑技术。谈起现代农业新机械新技术的优势,许云峰满脸喜悦。
汉寿县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许云峰说:"植保无人机作业差不多是人工的15到20倍,一台植保无人机每天可以作业300亩左右,人工的话一个人一天大概就是十几亩到20亩。人工打药有的时候你打到哪里了,你记不住那个点,而这个植保无人机你作业到哪个位置了,它那个电脑自动记录的,下一次它喷药刚好从那个地方接上。"
这几年,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向伟东先后拉上了8名志同道合的“新农人”组成种粮专业团队,他们全部是80后,原本都在外面打拼。如今,因为共同的梦想和追求选择回归乡野、扎根农村,在希望的田野上充分展示新时代新农人的胆量、气魄以及能力。
汉寿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许云峰说:"我是全能机手,就是说我们合作社几个'新农人',基本上就要做成全能的,当需要植保无人机作业的时候你就要操作植保无人机,当需要旋耕机赶忙的时候,就要一起操作旋耕机,当需要收割机作业的时候你要操作收割机,我们年轻人这个团队基本上都是全能选手,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
作为团队的领头雁,向伟东对团队成员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扶持他们发展自己的产业,确保他们在农闲时也有活干,做到主业副业两不误。
汉寿县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伟东说:"让他们在家里也做了副业,只有让他们在家里再有一份副业的工作,他们才会在农村留得下!"
这两年,由于向伟东大力推行良种良法,服务面积呈几何式递增,先后在汉寿县沧港镇友谊桥村、八鸽山村、新兴村、小凡洲村、凰山村、风菱村与500多户农户签订了13000亩的水稻种植社会化服务。
汉寿县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伟东说:"收购商给的是2100块钱一亩,去掉成本,农户平均每亩纯赚800多块钱。"
在向伟东看来,种田既要有现代化的“新花样”,也离不开一些优秀的“老把式”。为了搞好田间日常管理,他采取“新老结合”的模式,在当地聘请了8名年长的农民担任田间巡视员。
汉寿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伟东说:"跟他们给的是50块钱一亩的巡视费,再加提成,每亩1100斤以上可以得到百分之三十的提成,他们都是当地有种粮经验的农民,去年我们有个巡视员,就得了一万多块钱提成。"
目前,向伟东的合作社拥有最新款颗粒环保烘干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大型耕作拖拉机等先进农机40多台(套)。今年,合作社新建了8000平方米的育秧工厂,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年产稻谷达到了2万吨,平均每亩比未入社农户高120斤,带动600多农户增收。
汉寿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伟东说:"今年新增了7800多亩(自己种植和社会服务)。我现在是六机(机耕、机插、机收、机烘、机防、机育)连一体的,全程为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给农民带来一个保障。老百姓不需要我们做工作了,他们直接找到合作社,要搞这个机械化托管,就是全程社会化服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