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领头雁 | 杨国清:“橙”就乡村好丰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临澧县积极探索“巩油优果扩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路上,涌现出了一群实干奉献的党员先锋。他们中既有返乡就业发挥所长的青年人,也有退休不忘献余热的老党员、一生择一业的农民致富带头人……他们扎根农村、情系农民、投身农业,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为群众增收致富蹚出了一条幸福路。
杨国清:“橙”就乡村好丰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朱榕杰 丁叶舟 刘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临澧县刻木山乡岩龙村有一位老党员,他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将余热洒向荒山。自此,山还是那座山,却早已是百果绕青山,所在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专业村、全省脱贫攻坚示范村。他,就是全国“最美乡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常德市“最美扶贫人物”、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临澧县三农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杨国清。
老骥伏枥初心不改,不畏艰难盘活产业
临澧县岩龙村因石山如龙而得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山多林少、岩多土少,土地常年干渴,村民囊中羞涩,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同年,杨国清从刻木山乡公路养护办退休回到岩龙村。当时,村里什么产业也没有。虽然村民在山上种植了一些脐橙、柑橘,但都是零星分布,不成规模,加上技术培管跟不上,果型偏小、品相一般,难以卖出好价钱。看着乡亲们都挣扎在脱贫线上,辛辛苦苦种植的果树经济效益低下,杨国清深感惋惜,便暗下决心,不管多苦多累,一定要将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帮助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
最初,村民种植的脐橙品种是纽荷尔,种植时间一长,又缺乏培管,品种出现老化退化现象,自然获益甚微。
理清了前因后果,杨国清决定对现有品种进行改良。2014年,他自掏腰包,赴湘西、湖北、四川等地寻找合适的苗子,并跑到湖南省农科院向专家请教,最终确定引进湖南省园艺所培育出来的园丰脐橙。这个品种果色橙红、果肉汁多、脆嫩化渣、营养丰富,适合本地栽培。杨国清当即从省园艺研究所育苗基地采回了350斤节穗,嫁接到岩龙、桃树等5个村的500亩果树上。
一人好不算好,大家好才算真的好!
杨国清常说:“要真心帮扶,就不怕赔本。”2014年底,杨国清牵头成立官亭湖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任名誉理事长,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低价供应生产资料,高价回收果子。
技术培管方面,杨国清除自己进园指导外,还定期邀请县外专家讲课示范,为村民解答果树嫁接、施肥、防治病虫等方面的疑惑,指导村民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幼苗期间套种黄豆、玉米等获取收益。生产资料供应方面,鼓励果农施有机肥,将有机无机复合肥以每吨3200元价格购买运回后,按2800元一吨价格供应给果农,每吨倒贴400元。果农按他教的来合理施肥,科学防治,生产出的脐橙大部分果径达到70毫米以上,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果子交售时,对贫困户进行额外补贴。
“老杨是个大公无私的人,舍小家为大家,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山里人的那种勤快、肯干、肯钻的精神发扬得淋漓尽致。”原青龙村党支部副书记谭大明打心底里佩服杨国清。
2018年,岩龙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23年,岩龙村获评“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截至目前,全村脐橙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00多亩。
“村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村里建起了节水灌溉工程,再也不用担心‘靠天吃饭’的问题了,乡村振兴路上,我还是会继续为乡亲们搞好服务。”阳光洒在去往橙园的乡间小路上,这条致富路已是沿途花开、越走越宽。
老骥伏枥,意气风发。老党员杨国清的故事,还在那片橙黄青绿的热土上继续书写。新一代果农正茁壮成长,一代帮助一代、一棒接过一棒,刷新着乡村“好丰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