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小镇:废弃秸秆成了清洁燃煤
多年来,农作物秸秆、柴草堆难以处理,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难题之一。在山东省无棣县西小王镇,一项“变废为宝”的新技术有效化解了这一顽疾。
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在西小王镇的生物质能源推广中心看到,院子里堆满了已打好捆的棉花秸秆,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正在紧张作业,一块块规范整齐的生物质压块燃料源源不断地“流”下出料口。“如果满负荷运行的话,每天能生产20多吨呢!”推广中心负责人陈景国说,这种可取代原始煤块的新型生物质燃料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反响不错,下一步准备大面积推广。
“我们的锅炉烧的就是‘秸秆煤’,烧起来一点烟都没有!”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刘金链说。
在现场,记者看到码放整齐的编织袋中装满了黑乎乎的东西,顺手拿起一块,感觉重量比煤要轻。“这些都是用棉花秸秆生产的,才合5分钱一斤,用起来特别省钱!”刘金链说。
“以前棉花采摘后,棉柴一部分被拉回家生火做饭,在房前屋后随意堆弃,形成垃圾堆,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一部分在田间直接焚烧,既污染大气环境,又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西小王镇把废弃棉柴加工成生物质燃料,解决了农村环境整治难题。同时,生物质燃料产生的废气污染非常少,二氧化硫排放不到煤的5%,可大大减轻大气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镇长徐鹏潇说。
“俺家的老式灶台早就扒了不用,火炕里的取暖煤炉也卖了,从去年冬天起,俺家用上了‘新式武器’,效果还真不错!”镇上的居民穆连祥说。
在他家的厨房里,一台崭新的生物质灶台取代了以前的老式灶台,正在做饭的穆连祥熟练地操作着。去年10月底,他把原来的老灶台清除掉,换上了新式的生物质灶台,还在卧室、客厅安装了两片暖气片,这边做饭,那边还能取暖。原来用老灶台的时候,院子里需要存放大量的棉柴、树枝、柴草,现在用生物煤既节省空间,院子里也不凌乱了。
穆连祥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家种了7亩棉花,大约有4000斤棉柴,过去一直在地里扔着,到了开春后不是烧掉就是低价卖给其他人。得知镇上的生物质能源推广中心推出了用棉柴换生物煤的优惠措施,他就带着家人把棉柴拔掉送到了推广中心,换回1000多斤生物煤。用上生物质灶台后,做一家人的饭,只需要1斤左右生物煤就足够了,成本才几分钱。
镇党委书记杜守国说,西小王镇是鲁北最大的棉花产业发展基地,每年植棉面积约12万亩,可形成棉花秸秆约6.3万吨。去年以来,该镇投资330万元建成生物质能源推广中心,按照“以点扩面、村级推广、开拓市场”步骤,全面推广利用棉柴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替代燃煤(燃油、燃气),走出了一条既能实现农村专业合作社增收、农民减少开支,又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群众生活方式,更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节能降耗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杜守国说,为使这一新生事物早日被群众接受,去年10月,镇上选取了东黄村、西黄一村、西黄二村等3个生物质能源推广示范村进行试点,免费为7个农户安装价值1万元的试用采暖炉,同时,将炉具、棉柴压缩块在村广场上点燃试烧,现场演示效果。之后,经过深入调研,科学确定了棉柴换购和现金购买两种方式。棉柴换购是指居民可用自家棉柴兑换生物质燃料,每1吨棉柴换购1吨生物质燃料,居民每吨仅交180元加工费即可。按照当前煤炭每吨800元计算,每年每户可节约1500元左右,目前已换购生物质燃料600吨;现金购买按每吨400元,目前已购买190吨。通过与居民算清明白账,生物质能源得到3个试点村绝大多数农户的认可和认购,目前共有104户农户使用生物质能源,占总户数的60%。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