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记略
常德日报记者 吴琼敏
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最突出表现:农村不可降解垃圾占比迅速增加;垃圾集中露天堆放。目前,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吨,其中0.7亿吨未做任何处理,垃圾围村威胁着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农民的生活健康。
2014年11月18日召开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提出,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使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
破解垃圾围村,
我市走在了前面
2012年6月,《常德市农村环境卫生三年集中整治行动方案》出台:力争通过 3 年左右努力,实现“五个没有”,即房前屋后 没有零星垃圾、集镇(墟场)和村内没有散放垃圾、公路沿线没有散落垃圾、河库塘渠没有漂浮垃圾、田间地头没有有害垃圾……
2012年以来,全市各级层层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施行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全覆盖,扎实有序推进农村环境卫生三年集中整治行动――
推行两种模式,农村暴露垃圾明显减少。2012年以来,我市在广大农村积极推行垃圾分区保洁、分类减量、分户处理和在市县城郊、部分平湖区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的模式。各地指导农户开展垃圾分类,实行能卖则卖、能埋则埋、能烧则烧和有毒有害垃圾集中处理,部分村组基本实现垃圾不出户。安乡县安康乡向阳村由村里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村民分类收集上交、回收点统一集中兑付,不仅解决了垃圾回收问题,每年还为村里解决2万元的整治经费,创造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向阳模式”。津市市、武陵区、常德经开区、汉寿县、桃源县、临澧县、鼎城区等区县(市)的部分乡镇实现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
建立三大机制,农村保洁走向长效。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市着力推进三大机制的建立:建立村支两委牵头负责,农村爱卫协会(卫生理事会)具体组织,农村保洁员、保洁专业公司、广大农户主体实施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县乡投入为主,农户自筹和社会捐助为辅的投入保障机制,县级财政都设立了乡村卫生保洁专项资金;建立市对县、县对乡(镇)、乡(镇)对村组的层层考评机制,采取公布排名、奖优罚劣、约谈负责人等手段促进工作有力推进。
今年1至7月,记者走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房前屋后基本没有零星垃圾,集镇(墟场)和村内基本没有散放垃圾,公路沿线基本没有散落垃圾,河库渠塘基本没有漂浮垃圾,田间地头基本没有有害垃圾;农户门前“三包”意识开始建立;全市广大农村向垃圾宣战的态势正在形成,农村卫生环境改善正朝着干净、靓丽的目标前行。
建立长效机制,任重而道远
在今年8月17日召开的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会上,副市长朱晓平指出,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仍然不容乐观。虽然全市广大农村实现了“五个基本没有”,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还是以各级行政推动为主,基层组织受高压开展工作,特别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线长面广,推进也很不平衡,一旦行政减压就可能反弹;农民群众长期形成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环境保护还不能完全成为自觉行动。
会议明确指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要紧跟全国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行动部署,全面、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做到有完备的垃圾处理设施、有专职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责任监管机制、有稳定的资金保障,5年内全市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一是要建设施,合理布局和建设一批垃圾池、垃圾周转箱、垃圾焚烧炉等垃圾处理设施,配齐县域性大型垃圾清运车、乡(镇)垃圾封闭转运车、村级简易手推车,引导农户自觉配置户用垃圾桶;二是要建机制,因地制宜分区域开展垃圾处理,根据城郊区、平湖区、山丘区等不同情况,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垃圾分区保洁、分类减量、分户处理和城乡垃圾一体化模式;三是要强队伍,确保有相对稳定的保洁队伍,推动保洁人员逐步向身份专职、管理正规、工作高效方向发展。
随着村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普遍提高, 农民物质条件富足了, 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比如塑料袋、各种食品保健品包装袋等等,较之前有大幅度增加, 这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来源增多。然而,农村居民的环境观念相对淡薄, 农民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 因此在处理垃圾上就显得比较随意。
要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既与村民生活习惯、认识水平有关,也涉及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和治理能力, 还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 因此,破解垃圾围村,建立长效机制,我市任重而道远。
从2015年1月1日开始,每周走一个村,到8月17日,记者已经走了33个村。在7个多月的走村过程中,记者不难发现,每个村都在建设美丽乡村,每个村都在治理环境卫生,消灭白色垃圾和暴露垃圾。从33个村中,记者筛选了3个有代表性的村:真正的干净是3个村庄的共同特点。然而,3个村却有截然不同的做法:一个是村里拿钱保洁;一个是高成本整治,零成本保洁;一个是村民出钱保洁。在记者看来,这3个村的做法都有可借鉴之处。
高田村 村里拿钱保洁
高田村模式:村里1年的保洁费开支最多2.16万元。其中2名保洁员,每人每月500元,全年总计1.2万元;管理区一季度一评比,村里获得第一名,奖励每名保洁员200元,村里没有拿到第一名,每名保洁员也要被扣除200元,全年奖励资金总额在1600元以内;村里一季度一评比,评出50个先进户,全年奖励资金总额3000元以内;垃圾运到桃源县统一无害化处理,一年的垃圾转运费不超过5000元。2014年的费用来自管理区;今年的保洁费,目前由村里支付。
1月7日,走进桃花源高田村,在村道上遇到了58岁的保洁员唐令仙。
唐令仙是个“讲究人”,3年前被村里选聘为保洁员。她每次都是把村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自己满意才肯回家。不仅如此,她还养成顺手捡垃圾的好习惯,外出时捡、散步时捡、拜年时还捡!
回想去年拜年路上的情景,唐令仙自己都觉得好笑。那天,她的老公骑着摩托车载着她回娘家拜年,唐令仙坐在车上也“不安分”,不时向道路两旁张望着,看到了白色垃圾,忙叫老公停车,捡起垃圾,扔到焚烧炉里。
唐令仙自豪地说:“作为普通群众,亲身经历了往日的‘脏、乱、差’,现又是保洁员,见证了农村环境革命的过程。如今,村里变得干净了、漂亮了,乡亲们的卫生意识也提高了。而且,老公也很支持我的工作,没事时经常动手帮我。现在,我越干越起劲。”
“膏田村二组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公布栏(2014年)”里,记者看到“√○×”3种符号把35户村民家1至4季度的环境卫生分出最清洁、清洁、整改3个层次。“整改户”3个字取代了人们惯用的“不清洁”,留给村民的是颜面,带给村庄的是促进。表上符号显示,一、二季度的2户整改户,三、四季度变成了清洁户,最清洁户也从4户增至8户。
膏田村自2011年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在实现农村净化、绿化的基础上,各村建立了长效机制,尤其是加强了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村里成立了“环境卫生整治协会”,《村卫生公约》立在交通路口, 最清洁户、清洁户、卫生整改户三种入户贴,一季度一评比一更换,对保洁员也是一季度进行一次考评,而且奖罚分明。
村党支书田光斗自豪地告诉记者:“3年来,我们村的环境卫生除了两次没得第一外,其他的时候都是第一。”
安兴村 零成本保洁
安兴村模式:先花钱整治,让村民养成习惯,目前村里不用花一分钱,村里照样干干净净。
常听一些出国观光旅游回来的人说,某国真干净,走一天路,皮鞋不见灰尘;某国真干净,干净到你都不忍心丢垃圾吐痰……3月24日,走进安乡县安康乡安兴村,记者看到了我们中国农村的干净。
车子刚刚驶入安兴村,宽敞的水泥路,香樟树、四季桂、三叶草构成路旁立体绿化带。绿化带下,是硬化的水渠。记者坐在副驾驶位置,双目不停地搜索,也没有见到一个丢弃的塑料袋和塑料瓶。
1组刘建美家菜园边的果树下,有一个石棉瓦围成的围子。围子内,几只油黑发亮的母鸡正在啄食菜叶。这里农户的鸡都是圈养。
走进2组村民郭定春的家,菜园边,一座焚烧炉正燃着熊熊火焰。紧挨着焚烧炉的是一口热水坑,坑里是一些菜叶、菜梗等可发酵腐烂的生活垃圾。屋外干干净净,不见一点鸡屎的痕迹;屋内一尘不染,生活用品摆放有序。面对不速之客,郭定春说:“不干净睡不好觉,不吃饭都要搞干净。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扫禾场,再搞饭吃,出工。”
不经意间,记者走进一平房,村民旷春阶已80高龄,老伴坐在床沿上。屋内的家什已有明显的岁月痕迹,却也一尘不染。
走了好几家,记者听到了同一句话:现在不要刘书记逼着搞卫生了。
回到村部,村党支部书记刘四清道出了安兴村环境卫生大变革的原委――
“每个组选两三个代表,开会,讲环境卫生的好处,讲不卫生的坏处。开了几个会,半个月形成决议。请了一个专人,也就是现在的治保主任,每年除了工资,还给了600块钱的油钱。全村12个组,每周转2次,转了回来就广播,点地方不点名,说下次就点名了。人都爱个面子,第二次去,垃圾就没有了。每周评比1次,搞得好的,发个热水瓶,发个杯子。发了奖品,再发现不卫生,奖品收回。也没有真正收回过,一说收奖品,村民就会马上搞干净,干净了,奖品依然给他。发现垃圾在你自己的区域,罚50;在公共区域,罚200。开始一段时间,有的家不干净,门口垃圾一堆,我们就把垃圾撮到他家堂屋里。这都是些霸蛮的事,也就在8组、9组搞了两次。现在不用评比了,都形成习惯了。开始也按乡里的要求搞垃圾围子,请保洁员,找填埋场。红白喜事,一天围子就满了,50元的小工,戴口罩戴手套都不愿意清。村民也乱倒垃圾,说是有保洁员。这么搞,村里一年要一两万,环境卫生还搞不好。我搞的是土办法。撤了垃圾围子,不请保洁员,没有填埋场,垃圾各家自己处理,3个三分之一,能沤肥的进热水坑,不能沤肥的就焚烧,可回收的,卖、送各家自己决定,我不多你的事。一两年也就习惯了。”
廖家冲 村民出钱保洁
廖家冲模式:村委会牵头,协会管理,村民参与。长效管理机制:协会会长包片,片长管片,会员和党员管户,属地管理原则,根据全村村居特点,采取因片而议、因片而治、因片管理的办法,研究各片农户向创建协会缴纳经费的标准。2015年经费收入6.8万元:1、2、4片,每户100元;3、5、6、7、8片,每户200元。实行以片治片,以片管片,以片养片,分会运作。500元以下的开支,由分会会长自主安排;500元以上的支出,须报会长审批,每年初各分会的经费收入和年末的支出,均在村务公开栏公示。
廖家冲村曾是子良乡典型的“脏、乱、差”村,8月3日,记者走进廖家冲村,这里却干干净净。经过一天的深入采访,发现这里的变化,全仰仗于人手一本的《廖家冲村村规民约》,而《村规民约》的产生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
2012年3月,由村委会牵头,廖家冲村成立环境卫生协会,28个村民小组划分为8个片,各片召开户主会选出片长1名、提名会长1名、副会长2名、秘书长1名、会员4名作为候选人;组织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68人,对各片64名提名人施行无记名投票,产生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会员。
创建维护资金的管理使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专款专用,在各片建立专门台账并公示,村委会无权使用创建经费。
8个严禁,对每个村民的约束一视同仁,而且非常严厉,比如,严禁乱投乱扔垃圾或将污水排入河中,发现一次,罚款200至500元;村委会或片区对各户进行卫生检查后所贴标签不能随意乱撕,发现一起罚款50元……
门前六包,事无巨细,已远远超出我们所见过的门前三包。比如包红白喜事后鞭炮壳清理、白色垃圾焚烧干净……
“廖家冲村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句简单的口号已成为廖家冲村全体村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搞好环境卫生成为一种日常行为。现在的廖家冲村已彻底改变了以往形象,农户房前屋后不再堆放杂物,农户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已有了初步体现,自家垃圾自己处理。走在廖家冲村,再也看不到堆满垃圾的垃圾围,再也看不到“白色垃圾”,再也看不到乱堆乱放的杂物,环境卫生得到了彻底改变,真正做到了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