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村民“唱主角”
湖南日报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刘杰华 吴永超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这是3年前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平茶镇马路口村的状况。如今,该村成了怀化市卫生村,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乡村美景:小溪清澈见底,农舍绿树环绕,路面干净整洁。这一变化是怎么发生的?11月26日,记者到马路口村作了一番调查。
“一事一议”聚民意
搞好农村环境卫生要靠广大农民群众,如果只是干部积极,难免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马路口村的做法是:让村民当“主角”,人人参与。
“一下雨就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前几年修的土坯路坑坑洼洼”……3年前,针对村民反映的突出问题,村里通过“一事一议”筹集资金,对全村通组及通团寨、林区道路全部进行硬化,并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完成了全村安全饮水工程和精品绿化工程。
同时,调动村民积极性。村里提供水泥,村民投工投劳,硬化了团寨排水沟,并将原来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废弃猪牛圈,建成了面积1800多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村民还在自家房前屋后、角角落落,栽上了桂花树、杨梅树等。
“环境革命”换新天
村民说,以前村里环境差,主要是垃圾没出路。
马路口村开展“环境革命”,让保洁员上岗,环保设施就位,村里垃圾有了出路。
村支书吴信国介绍,2013年,靖州全面启动农村环卫整治工作,县里对每个重点整治村安排了5万元专项整治经费。“县里推这一把很关键。”吴信国说,乡亲们劲头十足,半年多时间,村民院外杂乱的厕所茅棚、牛栏猪圈全部拆除。村里购置了垃圾桶发放到每家每户,并在公共场所设置了30个大型垃圾桶。
村民们还渐渐学会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将可回收的塑料、书报等收集打包,卖到村收购点;将剩饭剩菜、瓜皮果壳等倒入沼气池;将没有回收价值的垃圾送焚烧炉。
马路口村有244户1100余人。过去,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有牛栏、猪圈,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生产方式得变!村里下决心发展规模化养殖,改变人畜混居状况。
现在,马路口村已建4个面积在20立方米以上的大沼气池,可供应养殖户生活用气。在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后,村民还改造了80多个厕所。
“村规民约”管长效
“基础设施好改善,改变村民的习惯可不容易。”村委会主任杨再成坦言,规章约束出好习惯,环境卫生才能常态化。
村里刚建垃圾池时,规定谁往池外乱扔垃圾,罚款50元。可乡里乡亲的,谁监督都不好意思罚款。村里就专门制定村规民约,设立环境卫生监督员,搞环境评比,每季度评出50户最清洁家庭,在村务公开栏公布。
评比评出好风气,村子干净了,村民看在眼里,愉悦接受“约束”,户户争当最清洁家庭。村民刘维脚说,最清洁家庭代表着家风,家风好,为儿子娶媳妇都容易。
“以前看到门前的垃圾,觉得不关自己的事。现在看到了,会马上去捡干净。”村民罗道莲说,在农村“面子大过天”,有针对性地开展评比,很容易形成良俗新风。
“美丽乡村”盼常态
农村环境大改观,可村支书吴信国有了新的担忧:农村环卫综合治理涉及方方面面,“脏乱差”反弹仍有发生。
究其原因,一是财力不足,村里没能建起集中式大型沼气站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垃圾处理方式简单,除焚烧和填埋外,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二是少部分群众对农村环境问题认识不足,依然抱着“农村怎能跟城市比”的想法,对整治工作不太积极。三是整治与管护资金较缺,环卫保洁力量不足,保洁人员待遇低。
怎么消除“摁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村民建议主要有3点,即整治力度不能减、宣传工作不止步、多渠道增加投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