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围镇”
湖南日报记者 谢璐
通讯员 姚静
2016年开年,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传来好消息:该镇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审批成为“全国美丽宜居小镇”。
1月中旬,记者来到该镇,只见道路整洁、水塘清冽、农舍雅致,几乎看不见垃圾的踪迹。是什么“秘方”,让农村能够如此干净?
群众智慧:提出一种方法
“以前,镇上垃圾处理采取‘村集中、镇收集、区转运’的模式,数百个垃圾池分布在全镇各个角落。”乔口镇党委书记王涧波介绍,随着乡村旅游升温,镇上垃圾量陡增,难以及时转运,散发的臭气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和村民生活。垃圾转运成本也水涨船高,一个村的垃圾转运费从每年1万多元涨到8万元。
垃圾围镇,如何破解?各村召开组长会、党员会、妇女会,开展“头脑风暴”,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刘冬梅等几位村民分享了自家的做法:“煤灰铺到生产路上,菜叶用来喂鸡,落叶用来堆肥,瓶瓶罐罐、纸张等可回收的东西拿去作废品卖,家里一周也难得扔一次垃圾。”
垃圾分类减量!这一朴实却有效的方法让镇领导班子眼前一亮:拆除垃圾池,发放分类垃圾桶,2014年4月,乔口镇开始在大垅围村试点运行。
群众参与:形成一套制度
每天早上,大垅围村村民都会按照“五点分类法”,餐厨垃圾扔到沼气池中“沤一点”;木屑、枯枝落叶等放在焚烧桶里“烧一点”;煤灰、动物内脏等挖坑“埋一点”;报刊、纸盒、玻璃瓶、废铜烂铁等可“卖一点”;可回收垃圾,“收一点”;其余垃圾扔进垃圾桶里,等待保洁员收走。
经村民自行分类,垃圾已减量60%,保洁员每天上门将剩余的收到村垃圾分拣中心进行第二次分类,其中可回收利用的占到30%,运往镇垃圾回收总站卖钱,剩下的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就只剩下10%了,统一运往垃圾填埋场。
按照该制度运行,真正做到了“垃圾不落地、基本不出村”。如今这一制度已推广至8个村,全镇每天的垃圾量从50吨降至5吨;每年可减少转运费120万元,可回收利用的废品价值30万元。
群众力量:组成一支队伍
为督促习惯了“随手扔”的村民做好垃圾分类,该镇创造性地在每个村成立环境卫生理事会,挑选家庭卫生做得好、热心肠、威望高的村民组成理事,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劝导。柳林江村的理事杨春香曾在三伏天里8次到同一户村民家,忍着脏臭帮忙分拣垃圾、清洗垃圾桶、打扫卫生,终于感动这户村民,使其从垃圾分类“钉子户”变成了全村“最清洁户”。
理事会还负责对各片区的环境卫生进行评比,每季度评选先进保洁员,每年评选先进村组、“十佳庭院”、“十佳清洁户”,并协助镇上把履行环境卫生义务纳入办理低保、计生、建房等手续的前置审查条件。如今,乔口镇形成了人人讲卫生、户户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