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的垃圾都去哪儿了
联成村位于安乡县陈家嘴镇,是由两个村合并而成,面积5500亩,人口2812人,在安乡县算中等大小的村。这个村除了干净整洁外,还有两个与其他村不同的地方:一是从春节以来,该村没有集中清运过垃圾;二是该村2016年卖废品收入达到9000多元,是附近村的4倍。那么这个村的垃圾都去了哪儿?是怎样处理的?废品怎么卖出这么多钱来?带着这些问题,本人走访了该村支部书记、村干部和部分党员群众。
一、认真开展“三整洁”工作。去年以来,安乡县开展了以“三整洁”为主的“百日会战”,“三整洁”是指砍除村内公路、沟渠的杂草杂树,清除沟渠拦网设施,田间地头无农药包装和遗弃的塑料薄膜,农户房前屋后保持整洁整齐,要求全县农村长效保持整洁、有序、靓丽的形象。会战开展以来,该村将“三整洁”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工程来抓,作为为民造福工程来抓。“百日会战”期间,该村支部书记亲自带队,每天组织30人左右的劳力,彻底砍除沟渠、公路和空心房等公共区域内的杂草杂树,清除沟渠中的拦网设施,动员群众搞好自己房前屋后的卫生,并将柴火等杂物堆放整齐。最重要一点是,该村下大决心清除了村内所有的陈年垃圾,并将陈年垃圾分类后进行无害化处理。该村成为第一批“三整洁”验收合格村。因为扎实开展了“三整洁”工作,改变了以往脏乱差的形象,为广大群众营造了干净、整洁、生态的宜居环境,使群众在环境整治中真正受益,得到了村内群众的一直拥护,群众维护卫生、参与环境整治的意识大大增强。村内群众对我说,现在村里卫生干净了,我们的烟头、槟榔渣都不敢随便乱丢,有时候实在找不到垃圾桶,就放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回家后放入垃圾桶;我们到田里地里打药后的包装都自觉的带回了家。
二、认真落实分类减量机制。该村把“三个三分之一”分类减量机制作为减少垃圾的重要法宝,将其用活、用科学,真正做到了农户自己的垃圾自己消化,不出户。一是落实环卫设施“三配套”。硬件是基础。在县财政补贴的基础上,村里配套了3万多元,用于沤肥池、收容器、焚烧圈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环卫设施“三配套”做到了全覆盖,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提供了基础保障。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引导是关键。村里通过召开广播会,现场演示,上门讲解,发放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引导,教会群众怎样科学的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正确使用设施,将有形的垃圾变成有机的肥料。村内群众告诉我,以前自己的菜园用的都是化肥,现在把菜叶果皮等垃圾放入沤肥池以后,有机肥就源源不断了,菜园里的菜施有机肥后就是生态有机菜,品质好,吃起来放心。三是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机制是保障。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长效保持村内干净整洁的环境,村里通过召开村代会,把长效保持环境卫生写入村规民约,对破坏环境卫生的家庭或个人,村里在评选优秀先进等方面不考虑,对严重影响村庄卫生形象的给予处罚;同时开展卫生户评比活动,村里每季度评选一次最整洁户,并将前十名和后十名张榜公布,对被评为最整洁的农户实行奖励,比如奖励热水瓶、雨伞等日用品。通过评比,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荣誉感,该村形成了人人讲卫生、户户争先进的良好风尚。
三、认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村里购买了一间约100平方米的空心房,通过整修后作为村废品回收点;聘请已退休的老支书作为废品回收宣传员;聘请了2名老同志作为废品回收员,聘请村里的小组长作为日常保洁员。平常由小组长对村里公共区域进行日常保洁,及时回收被遗弃的零星废品;每月10号左右,村支书带领两名保洁员,推着垃圾回收车,用喇叭呼喊,回收各家各户已初步分类的废品。然后过称并登记建立台账,设立“绿色账户”,年底按照台账抵扣每户的卫生保洁费,多余的部分可到村内超市兑换商品。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全村的废品回收集中完毕后,两个专职回收员就开始进行精细分类。分为有毒有害类、塑料制品类、钢铁制品类、家用电器类、低廉无价值类等,分类后再分区域堆放整齐,等到达一定数量后再通知县回收公司上门回收。通过农户认真聚集,回收员认真回收,保洁员认真捡拾,村内的废品基本上做到了应收尽收。该村去年基本上每个季度调运一次,今年已调运一次,每次可以卖出2000元左右,去年共计出售废品收入9000多元,按照按量收费的原则,抵扣了村里50%左右的卫生管理费。
通过对联成村的调查发现,村级要搞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首先村干部必须要把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造福工程来抓,只有这样干部才会用心用力去做。其次各项工作要落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才会出成效,才会赢得群众的肯定和点赞;再次是要创新办法,比如建立长效机制,聘请“三老”参与,开展评比活动,敢于创新,必然会有意外的收获。这些才是基础干部开展包括环境整治在内的,农业农村工作的制胜之道。(张先惠)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