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如何永续(寻找最美乡村·特别报道)
新疆罗布人村寨。
王汉冰摄(人民视觉)
辽宁盘锦红海滩。
资料图片
陕西华阳古镇。
赵纳勋摄(人民视觉)
山东濯村。
郭志良摄(人民视觉)
内蒙古老牛湾村。
本报记者 吴 勇摄
“回乡记”今年春节火了。然而,在一些叙述中,乡村是荒芜、颓败的。其实,在广袤的土地上,牵系着人文记忆、寄托着田园牧歌的乡村并不稀缺,许许多多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新年伊始,本报“寻找最美乡村”栏目组联手人民日报客户端、法人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一撇一捺”推出“家乡那么美,一起来晒晒吧!”评选活动。根据网友的投票结果,辽宁红海滩、山东濯村等一批历史深厚、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村镇入选。
如何避免千村一面?人文历史深厚的村镇,拆与建的度该如何把握?村镇的生态保护,怎样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新村建设中,如何做到宜居又宜业?结合投票结果,本报记者再次探访,探寻美丽乡村背后的美丽密码。
人文村镇这样传承
科学规划开发,调动村民积极性,最大化保护古村古镇
清晨,陕西华阳古镇老街饭店的老板詹贵杰把店里的两幅字画擦拭得一尘不染。“云水风度”“松柏精神”,8个大字醒目,这是他为积极响应“美丽家乡、自己动手、家有一景”的号召,特地请人写的。
华阳古镇地处秦岭腹地,建筑风貌历时千百年依然保持着明清古建筑风格。古镇建设时,统一规划,要求不搞大拆大建,尽最大可能恢复建筑原貌,同时号召群众就地取材,努力实现家家一小景。
因为有人住着,村镇是活的。也因为有人护着,村镇的美,才能传承后代。
至今已有560多年历史的福建漳州埭美古村,如今依旧居住着230户、900余陈姓后人。俯瞰埭美,276座古建筑布局呈中轴对称排列,前后左右有机衔接,装饰精湛。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何以保存得如此完整?
“500多年来,所有房屋规格由族里统一规划,哪家盖房子,都要经过族里的规划,盖哪里,面积多大,朝向如何,用什么材料,都要统一。500年来,家家户户稍有破损就进行修补,所以如此完整。”村民陈四煌介绍。
“这么多年,也有人想到过改造扩建。”陈四煌坦言,但大家看到房子这么整齐划一,还有49间古厝是明清时期的,都舍不得改建。
埭美现在一天可以接待近300人,最多接待过2000多人。名气大了、游客多了,打破原有的宁静会不会惋惜?陈四煌的回答十分坚定,“出名是好事!合理科学的规划开发,才是对古民居最好的保护。”
生态村镇这样保护
生态保护与村民利益正向挂钩,不让老百姓吃亏是关键
20多年时间,云南大山包人对黑颈鹤态度变了。起初,由于不了解,伤害黑颈鹤的村民不在少数;如今,村民自发保护黑颈鹤,发现可疑人员还会主动举报。
“黑颈鹤越来越多,吸引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大家保护主动性自然就有了。”大山包镇党委书记邓发奎说。
为了保护好黑颈鹤,大山包镇把位于湿地核心区域的村民整体搬迁到新的旅游小镇。搬家的村民不仅有新房,很多人还能就地工作。大山包作为一个贫困镇,从前村民年人均收入仅为2800元,如今政府返聘村民管理旅游风景区,保洁员、管护员每个月的工资都在1450元左右。
“不能让老百姓吃亏。”邓发奎说,这是平衡大山包生态环境与乡村建设的关键。
今年春节,辽宁盘锦大洼县蓝石敖村的张秀忱,领到了平生以来最特别的红包――国家生态效益补偿款1220元。
30多年前,国家成立了辽河口(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自保护区成立那一天起,几代村民和这里的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但有时,也不免存在‘人鸟争食’的现象。”张秀忱说。
2014年,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将辽河口(双台河口)湿地列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张秀忱所居住的蓝石敖村,就在补偿试点范围之内。
“以前没有补偿,咱也照样种地,照样保护这块湿地;现在有了补偿,老百姓心里热乎乎的,总觉得政府是想着咱的,确实为百姓着想。”张秀忱说。
现代新村这样建设
考虑村民需求合理搭配功能,改善环境让村民宜居宜业
“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城里人没两样了!”宁夏吴忠青铜峡市袁滩滨河新村的81岁老人田文清说,“过去,路边杂物乱堆,羊圈牛棚臭气熏天。遇到下雨,路上一个个大水坑让人出不了家门。”
如今在村广场周围,白墙红瓦的民房错落有致,既保留传统特色又不乏现代气息的新村落让人羡叹,村民们喝自来水,烧天然气,洗澡用太阳能,购物进超市,健身有广场,看病就近去医疗所,村庄垃圾集中处理。
刚搬迁时,村民王金福也是有疑虑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志军说:“当时全村都在观望,我们挨家挨户动员,搞技能培训,让大家土地流转后可以打工创收。另一方面,政府严格控制搬迁成本,房子每平方米704元的价格比市场价低了30%左右,还对每户补助达6000元至1万元,大家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实惠。”
现代新村并不意味着全部推倒重建,村村各有特点,在村子原貌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环境,也能让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
曾经的养鸡户高学礼怎么也不会想到,“干净”竟然成了外乡人对山东濯村的第一印象。上世纪90年代,看到养鸡赚钱,许多村民一哄而上成为了养鸡户,钱还没见多赚,村民的抱怨却多了起来:鸡粪随便堆,恶臭满村飘,晴天苍蝇飞,雨天脏水流。
1996年,在村党支部书记高云建的带领下,濯村特意聘请了规划专家,为村子设计出科学可行的“濯村小城镇建设方案”,先后投入3800多万元,拆迁了全村1/4的农户,并建起了200余幢二层别墅楼和多层居民楼,实行统一供水、供电、供暖、排污,让村民从“老破小”搬进了“高大上”。
同时,濯村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家家门前种上樱花树,一到春天满村飘香。这个昔日人人嫌臭的村,如今已成远近闻名的“樱花小镇”,每到樱花花期,游人纷至沓来。
(综合本报记者龚仕建、杨文明、刘峰、钟自炜、辛阳、段宗宝报道,夏华参与采写,本期统筹:陈亚楠)
家乡那么美 一起晒晒吧
3年前,人民日报推出“寻找最美乡村”专栏,每期介绍一个乡村,受到广大读者关注。2016年新年伊始,“寻找最美乡村”栏目组联手人民日报客户端、法人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一撇一捺”推出“家乡那么美,一起来晒晒吧!”活动,鼓励读者推荐美丽家乡,并就2015年本报报道的近30个乡村进行投票。根据结果,辽宁红海滩、山东濯村、内蒙古老牛湾、陕西华阳、新疆罗布人村寨等一批历史深厚、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村镇纷纷入选。
欢迎读者继续推荐美丽乡村,电子邮箱:dianzanzhongguo@163.com。
本次评选由“寻找最美乡村”栏目组和微信公众号“一撇一捺”编辑组联合推出。
李姿阅制图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28日 04 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