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之乡描绘新画卷
■常德晚报记者 鲁融冰 通讯员 李航 周国胜
从闻名全市的万亩蔬菜基地到蔬菜产业园的蓬勃发展;从中心河疏浚治理到新坡桥墟场的环境整治;从道路硬化、亮化到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从商贸物流项目到城市东大门的开启,芦荻山乡在“十二五”的每一个年头里,都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精彩,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发展的希望。
远近闻名的“菜篮子”
2月19日中午,春日高照。武陵区芦荻山乡熊家坪村4组,60岁的唐红春正和老伴一道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劳作――他们要赶着好天气育下茄子苗。唐红春种植蔬菜已近20个年头,起初,他用两亩地种植大白菜,尝到甜头后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去年,他靠种菜收入9万多元。唐红春并不满足,今年又扩了两亩地。在熊家坪村,像他这样规模的种植户非常多。“搭帮而今政策好,政府请来专家免费上门培训指导,保证菜品质量,还根据市场行情,引导我们种植适销对路的紧俏品种。”在5000株辣椒秧苗垄边,唐红春情不自禁当起了解说。
依靠蔬菜种植优势,芦荻山乡以熊家坪、金狮堤、芦山、石公庙蔬菜基地为核心,建成了芦山万亩标准蔬菜园,形成以小河堤沿线芦山村蔬菜基地和熊家坪蔬菜基地的大棚蔬菜,以大河堤沿线祠堂寺、岩桅子、毛坪里、社木铺的时令蔬菜,以低田改造区李白溪、罗家岗、伍家坪、台家铺的水生蔬菜为重点的3条蔬菜发展走廊。
而蔬菜产业园的发展更是给芦荻山乡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坐落在该乡芦山村的湘北食用菌高效产业园,建大棚4万平方米,形成了从菌种研发到菌棒生产、食用菌生产、销售加工及废菌料加工有机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企业;石公庙村的富民桥田园蔬菜基地,建有蔬菜种苗工厂化育苗自控温室近4万平方米,高效有机蔬菜生产温室大棚6万平方米,生态有机蔬菜防虫网栽培示范基地318亩。目前,该示范园年产蔬菜品种35个,产值1300万元。
美好的“乡情”家园
从传统种植到标准化规模作业,芦荻山乡的蔬菜不仅保障着市城区的消费需求,更用“菜篮子”鼓起了当地居民的“钱袋子”,乡镇面貌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为农业大乡,如何管好生产用水,既能请进来又能送出去?2014年,乡党委、政府开始交付答卷,他们把全乡的沟渠疏浚作为群众农业生产的生命线来抓,对八纵五横的主排沟渠进行了全面勘察复核,制订方案并付诸行动。一时间,芦荻山乡境内大兴水利,河道清淤、吹填压浸,工程现场干群热情高涨――33公里的主排渠全部疏浚,水患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解决水患的同时,该乡还注重改善生活条件。主街道上马路宽敞平坦,水泥路面通到了家家户户。白天,沿着芦荻山乡重点打造的丁马线示范片行走,每一段路的鲜花和造景都美不胜收。夜晚,从鼎城区牛鼻滩进入武陵区芦荻山境内,你会明显发现路更亮了,这得益于乡村两级近80公里的道路亮化工程。在芦荻山乡,“出门不走泥巴路,夜晚不带手电筒”的愿望已经实现。村民们说:“水和路通了,老百姓的心也舒畅了;灯亮了,大家的心头也亮堂了。”
这些努力使得乡情更加浓郁。人们放眼一望无际的田园,流连大关庙、玉带桥、美人头等流传至今的名胜之间,试问有谁不愿享受这份难得的惬意?正因如此,依托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芦荻山乡这片城郊净土上,以天井港村“荷花天池”,陈五弟、汪明亮农家乐等为基础,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垂钓等休闲农业,年均接待市内外游客近3万人次。
东大门开启发展新篇章
2月6日上午8时,备受关注的二广高速芦荻山互通正式开通,常德东大门就此开启。对芦荻山而言,这就是一条生命线!把握这个机遇,芦荻山乡的发展将翻开崭新的篇章。如今,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湘西北花卉苗木市场以及农产品物流园,正是芦荻山乡快速发展的两台强劲引擎。
农产品物流园启用后,菜农今后不用再跑到甘露寺送菜,在家门口就可以直接进行交易。有了湘西北花卉苗木市场这个交易平台,老百姓还可将耕地用于培育储备基地,这样一来,既能保证可观的收益,还能美化乡村环境。今后芦荻山乡的农民,种植得好环保有机蔬菜,栽培得好花卉苗木,成为真正的技术农民。这两个园区建成后,又会催生出交通运输、初级劳动力等配套服务,本地农民在家门口都能就业。届时,芦荻山乡立足辖区产业、生态、交通、文化等特点,充分发挥“临城”优势,将成为适宜创业、人居、旅游的现代化、生态化新乡镇。
新的机遇,新的篇章,新的起点,芦荻山乡将依托两大市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提升产业化经营,建好美丽乡村。一幅美丽芦荻山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