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县创新农村垃圾处理模式
常德晚报讯(记者 李彦 通讯员 陈鑫 罗传军)安乡县坚持“分类减量、按量收费”原则,全面推行三个“三分之一”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即垃圾“三分之一”回收、“三分之一”沤肥、“三分之一”焚烧,实现了垃圾处理的科学化、生态化。
“枯枝败叶、卫生纸要及时烧掉,不能烧的垃圾等我来收。”4月6日上午,安乡县安康乡仙桃村笼罩在雨后的薄雾中,68岁的侯有田一边清点着农户金佑湘的垃圾桶,一边叮嘱他要记得垃圾分类。金佑湘的家门口,两个绿色的垃圾桶上分别写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几个字。“基本上每隔一天,就要上门收一次,收的全是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身为仙桃村的保洁员,侯有田不仅负责村道村支渠等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扫,还兼职垃圾收购员的工作。在安乡县像侯有田这样的保洁员有700多名。他们带着账本记录每户的垃圾量,垃圾实行有尝收购,村里集中后统一上交到废品公司,月底凭村里开的单子,农户就能到指定的商店兑换相应金额的物资。
庞大的生活垃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难题,以前安乡县的每个村修建一个垃圾围,将村里的垃圾集中后填埋。但效果并不好,随手乱丢的现象非常严重,村道边、沟港里随处可见垃圾,清运成本高。特别是安乡处在“水窝”,地下水水位高,很多不易降解的垃圾破坏环境,污染水体。
2012年,安乡县在安康乡开始推行生活垃圾三个“三分之一”分类处理的试点。每户配备“一池一坑一桶一袋”,将能沤肥的三分之一放入热水坑沤肥;能焚烧的三分之一放入焚烧池焚烧;能回收的三分之一桶装集中处理,无害部分袋装售卖,告诉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和处理。现在除了回收的垃圾,家家户户的垃圾都做到了分户消化,不再拖运和填埋。
为了避免焚烧垃圾时污染环境,安康乡乡长李罡还发明了一个专利产品。原先用的焚烧池无法完全焚烧垃圾,风一吹垃圾到处飘,下雨打湿后也影响焚烧。看到这种情况,李罡自己画图,反复试验,终于在2013年9月成功发明了户用型焚烧炉,并获得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如今,走在安乡的各个村落,沟渠清澈,庭院整洁,良好的环境令人印象深刻。2015年,仅安康乡16个行政村共回收可利用垃圾资源37.46吨(包括有毒有害垃圾417公斤)。全乡参与兑换农户1511户,总兑付金额3.24万元。农民用垃圾换商品,尝到了垃圾分类处理的好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