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里的家常
2017年5月19日,夜。
石门县夹山镇汉丰村江家湾。
赴夹山采访该地用“格言治家”、传承祖训家规、用好家风带动乡村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3天的调查采访,汉丰村的江家湾组是我们落脚的第一站。
暮色裹着夕阳的余晖,悄然隐身在远山的背后,道旁的树梢、田边的水草、篱前的花蔓,牵绊着点点残红,站成一道惜别的剪影。鸟儿的欢唱已近尾声,蛙鸣开始登场。山村跌进了夜的怀抱,有薄薄的夜雾飘散开来,星空没有我们期待中的繁密和灿烂,稀稀疏疏的几颗,极其随意的挂在山前屋后或者树梢,在黛色的夜空里愈见璀璨。偶有村民的笑语传来,和着远远近近的蛙声,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一场诗意千年的感叹:七八颗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山村之夜张开魅惑的臂膀,挽住行人的脚步。我们决定留下来,夜宿农家,感受一份久违的诗意与安然……
一行3人,借宿在村民贺从明家。贺家的庭院和周边几户农家小院一样,两层小楼,干干净净的庭院里,几株桂树修剪得亭亭如盖,月季和玉兰正在盛放,空气中有着薄薄的凉意,和着淡淡的花香,置身其间自有无限惬意。听说贺家来了3位常德城里的“稀客”,三三两两的乡邻都聚拢过来,小小的院子里很快就满座。邻家的大婶牵着3岁的小孙女风风火火的赶了过来,还没来得及落座就先出言“抢客”:“妹子,明天住我们家吧!就在隔壁呢。跨一步就到哒!”乡亲们的热情让我们有些惶然。忙累了一天,还要来陪着我们聚在一起夜谈,耽误了大家的休息,我们再三表示着自己的歉意和谢意。可是,贺从明说,山里人的夜晚,聚在一起聊家常是常有的事,3位客人的加盟让今晚更热闹些。与记者在许多地方调查采访组织座谈会时的情景不同,在场的每一位村民,无论男女无论老少,脸上都有着同样的表情:笑容;言谈之间都有着同样的基调:掩饰不住的快乐与自在。得知我们几位是常德日报的记者,乡亲们争先恐后地说起了陌上田间的好。偶尔遭遇的一场山村家常,成了一场江家湾人的“幸福秀”。院子里笑声不断,韵味十足的石门方言,夹杂着几位孩童的嬉闹,让我们想起《桃花源记》中的场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犹如置身世外桃源,不知今夕何夕。
江家湾是一个自然村落,62户人家,有龚、贺、胡三大姓。自古民风淳朴,乡风怡然,三大姓氏各有祖训家规,代代相传,遵祖训,守家规,家族成员之间、乡邻之间相处十分和睦。夹山镇党委政府正在力推的“治家格言”,有一些条文就出自这里。在我们借宿的贺家堂屋墙上,就挂着这样一幅红木牌匾的家训:“儒宗门第,诗礼传家。”70多岁的村民龚奶奶解释说,几家的家训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完全一样的,就是劝导族人向善和感恩,传播善念,与人为善,与自然万物为善。
“我们这一溜十几户人家,晒被子晒衣服晒苞米,从来不怕变天下雨的。只要有一个人在屋里,打雷起风暴都不打紧,哪个屋里晒的东西都会收进屋。”村民贺正国抢着说。想起自己家里曾经被雨淋湿的棉被,以及现代都市里无处不在的隔膜,我们不由得暗自羡慕起这小小山村的和睦乡邻。
“我们这里么得时候、走进哪个屋里都有饭吃。”村民龚建国乐呵呵地说道,邻里之间互相蹭饭是一种常态,哪个屋里做了一道好菜,哪个屋里忙不赢没得时候弄饭菜了,或者是哪个屋里来客哒,招呼一声,也就是饭桌上临时加几副碗筷的常事。而这件事第二天早上在贺家的早餐桌上就得到了印证。当我们3人依照城里的正常上班时间下楼吃早饭时,勤劳的女主人已经弄好了满满一大桌香喷喷的农家饭菜,邻家大婶带着小孙女来了,早起侍弄田土的两位过路村民也被热情的女主人高门大嗓地邀上了餐桌,一家三口外加我们3人的早餐,变成了圆圆满满十个人的“团圆饭”。早餐接近尾声时,又有一位扛着锄头的大婶路过,屋主人再一次扯着嗓门相邀:“还没吃吧?快来进屋,还有两碗饭,够你一个人吃得饱!”
“看到俺们屋前的这条路了吧?5米宽呢!好多地方都只有4米5!跑两台车没得点问题。路是我们江家湾自家修的,路灯也是我们自家栽的呢!”村民贺正金说的村道与路灯,在白天采访时我们已经很详细听到了另一位村民贺中文的讲述。在外成功创业的贺中文是县政协委员,如今在县楚江街道的一个社区出任“名誉主任”,他和许多在外创业的江家湾人一样,爱着自己的村庄,牵头发起组织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江家湾牛灯节,目前正在积极准备申报省级“非遗”;江家湾的这条村组公路以前很窄,路况也很差,江家湾人不等不靠,几十户人家聚到一起拉个家常开个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拓宽路基,硬化路面,美化路边,亮化夜晚栽路灯,大家意见高度一致,村民们当场表示,拓宽路基要占田占地、打墙拆屋,修到哪占到哪拆到哪,都要得!一条路修下来,占了十几亩田地,没有一家说个不字,更没有一家讨要过补偿。村民们的捐款,多则数十万,少则几千,加上全体江家湾人义务投工投劳,这路与路灯就成了眼前我们所见的足以媲美城里公园的模样。路灯的电费说好了由村民均摊,但是几年下来,还没有摊派过一次。因为,每年总是会有人站出来说,今年的路灯电费,算我的!
而最让江家湾人骄傲的,应该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的牛灯节。由一个村民小组倡导举办的旅游文化节,可以吸引数万人赶来参会,其中不乏从广州、长沙赶来看热闹的游客,这小小的江家湾到底有何奥妙?在常德城里工作的胡伏林老师周末回到了故乡江家湾。胡老师打开手机给我们看他今年正月十五拍摄的牛灯文化活动现场照片:从村里的文化广场开始,星星点点的烛光沿着田垄、溪沟、水渠和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延伸到村中一条大溪沟边,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光点连成线,连成片,景象煞是壮观,宛如天上银河跌落在了凡尘之间。据村里的老人讲,点牛灯的风俗在江家湾由来已久,并且是江家湾独有的一种民俗,家谱中有记载的年代就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逐渐演变成一种感恩与祈福的民俗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都会点牛灯,从自家牛棚开始,一直把燃烧着的油灯或者香烛插在道旁路边,直到村里的那条大溪沟边,牛灯越亮、亮的时间越长,来年就更兴旺平安。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齐上阵,比过年还要热闹。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活动沉寂了一段时间。3年前的一次家常,贺中文、胡伏林、龚海清等几位江家湾人提议,挖掘江家湾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几个人的倡议很快变成江家湾人的共识。依旧是当年捐资修路的模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连节目主持人都不缺,贺从明家在长沙工作的儿媳符艳已经连续两年出任牛灯节开幕式主持人。贺大婶说,儿子儿媳都在外地工作,正月初七才去上班,正月十五一定会赶回来参加牛灯节,还会带着城里的朋友来看热闹。围绕这个活动,江家湾还成立了牛灯文化协会,以协会的名义牵头进行土地流转,发展相关产业。
夜已深,初夏的山村夜晚很有些凉意。乡邻们的谈兴似乎还没有淡去,七嘴八舌讨论起协会牵头规模化种植蒿子粑粑草的一些细节。村道上的路灯已经按时熄掉了,星空多了几分璀璨。蛙鸣时高时低,像是夜的伴奏。山村静夜应该是最悠然的梦乡所在。而我们,一时之间却无法安眠。存善念而扬善德,弃奢欲而享安然。秉持从善、感恩家训与和谐、知足生活理念的江家湾人,为自己打造出一方丰盈而又单纯的世外桃源。而我们,流连于都市里的喧嚣霓虹,遥望这一方乡土,不经意间,错失了怎样的美好!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