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守望牯牛山
常德日报记者 曾玉英 通讯员 周志艳
“牯牛山林场之所以叫牯牛山,是因为山上有一座石头像牯牛,吴场长就有那么一种牯牛的劲,25年如一日,在牯牛山林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日前,提起桃源县牯牛山国有林场场长吴广平,老护林员胡小桃就一个字评价他――“牛”。
1995年7月,吴广平从常德林校毕业,走进了有着“桃源屋脊”之称的牯牛山林场。22岁的他满心欢喜投入大山的怀抱,可艰苦的条件却令人生畏,住房是用彩条布搭的棚,地面在杉木条面上铺好稻草当床,晚上没电,就点煤油灯,在吹风的时候,煤油灯还是不燃,摇摇欲坠的木屋,黑灯瞎火的夜晚。想起自己的父亲也是一位林业人,加上自己喜欢林业,他没有退缩,立志为林业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
2000年,吴广平接任牯牛山国有林场场长。那时候,国有林场完成了改制,买断了所有退休老职工,为了筹集二三十万元的买断资金,林场超前利用了5年的资源,砍掉了1300多方林木,在职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很多职工都下海创业去了。面对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他依然没有退缩,责任让他必须像钉子一样死钉在这里。
林场是林业的命脉,吴广平抓住了“针阔混交”和“林下经济”这两个牛鼻子。之前牯牛山林场深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杉家帮”的影响,清一色都是杉树,杉树不落叶就容易沾雪,沾雪再结冰,就容易折断,一倒就是百余亩。为改善森林资源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吴广平采取了混交林的经营方式,那时上山栽树就得人力、物力、财力,场里没有经济来源,他就亲自上阵把造林的队伍带进山,后来,吴广平干脆把家安在山上,与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无论风霜雨雪,风餐露宿,没有一个人打过退堂鼓。
经过5年的努力,牯牛山的针阔交林终于发展到400余亩,林场森林总蓄积从起初的2万多立方米增加到3万多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39%增加到73%,有效地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充分肯定。
牯牛山是大自然赐予的财富。在保护资源的同时,吴广平想得最多的就是改善干部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2006年,眼看着他带领干部职工种植的杜仲和厚朴就要带来经济收入,但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成功,牯牛山林场一万多亩山林全部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全面禁伐。这意味着自主的主业收入为零,场里的经济进入了死胡同。可路是逼出来的,2006年到2013年,8年时间里,吴广平又带领大家养羊、种魔芋,一方面封山育林,一方面自身造血,现在拥有的木耳养殖基地收效颇丰,成了林场的造血干细胞,一年的纯收入有三四万元。
2015年,国有林场确立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林场职工实现了财政供养,林场的基础设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场迎来了改革的春天。这一年,牯牛山林场一工区管护房修建成功,公路硬化沿村部至西西水库管理区,沿线是乌云界峡谷漂流旅游风景区,为林场发展森林旅游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人这一辈子,很难只专心去做一件事,而吴广平做到了。默默无闻,拼在深山,25年来,不管春夏,不论寒暑,不谓功名,他就像一头牯牛,一心挑好自己的担,掌好自己的舵,为这一片山,这一片林和林场里的这一群护林人,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也收获了许多荣誉。他先后3次被县政府记三等功、5次受县政府嘉奖、4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7次被评为县林业系统先进个人,2014年,他还获得湖南省“扎根基层优秀人才”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