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不掉的“村支书”
本报记者 葛辉文 杨力菲
“记者,你们快来我们村,报道报道我们的王支书,帮我们留住他,要他莫打辞职报告了。”近日,连续接到不同的村民打来的同样的电话,记者的好奇心都要爆棚了。赶往桃源县架桥镇祠堂村的路上,记者不停地想,这个王支书是个什么人,村民们为什么担心他打辞职报告?
票箱里“跳”出来的“老”支书
“我快70了,今年换届怎么也得退下来了。”一到村部,迎头正碰上王门均。他正和几个村干部商量修路的事。听说记者是为他当不当支书来的,他回答得很干脆。
其实,这不是王门均第一次希望辞去祠堂村村支书。
2011年,新桥坪、其林岗、祠堂岗3村合并为祠堂村,原新桥坪村村支书王门均以年纪大为由主动提出不再当村干部,镇政府考虑他当年已经63岁,就同意了他的请求,没把他当作提名人选。可想不到的是,村里100多名党员代表投票,王门均高票当选,成为票箱里“跳”出来的祠堂村第一届村支书。
“说老实话,我是‘奈不何’大家的一片真情。”王门均说,当时他只想好好干一届,不辜负全村人的信任。2014年5月,在换届改选党员大会上,他正式提交了辞职申请。可没想到第二届又选上了,还是全票,他心里一感动,又干了一届。
这不是个好差事。3村合并时,祠堂村是全镇条件最差的一个村。村里没村部没市场,没有任何公共设施,开会都没地方。全村不通自来水,下组几乎都是泥巴路,电力不足电扇都扇不动。
王门均当支书这两届下来,祠堂村大变样。村里修起了设施齐全的村部,建起了全县一流的农贸市场;水泥路基本通到了组;村民们喝上了自来水,用起了空调冰箱。据统计,村里人均纯收入比周边村高出400元。
“没他带着我们干,这些事我们想都不敢想,我真心佩服他,村民们更是满意得不得了。大家都商量好了,今年还选他当支书。”村主任朱军成告诉记者,王门均这几年干的事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去年他被选为市人大代表。
掏自家钱办公家事的“傻”支书
2011年,祠堂村并村后,王门均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村部。
当时,村里没有一分钱。开工当天,挖掘机赶到现场,王门均将5000元现金交到施工队手中。当年年底,祠堂村第一座村部建了起来。上下两层,大小会议室、文化活动室都有了,全村党员干部第一次在一起热热闹闹开了个会。村部前后投资的70多万元均由王门均垫付。到现在,这账还有一部分没还。
“带着党员干部到湖北去考察,路费都是他掏的;新桥坪的第一条水泥路动工,也是他先垫钱修的;修农贸市场时,好多建筑材料也是他从县城儿子的厂里拖来的;村民家红白喜事他知道的都到场,他下村办事从来不在村民家吃顿饭。”40岁的村治安调管主任钟广平本是一名中巴车司机,受王门均影响,3年前,回到村里当起了村官。他说,村里人来客往,一年3万多元的接待费,王门均从来不在村里报销一分。像王门均这样掏自己的钱办公家事的人,他从没见过。而村里的钱,他却算得非常清楚。村里设置了理事会和建设会,每年村里年终总结,王门均都会把村里的老村干部们接到村部,审计村里的财务,把一年的账目一笔笔摊出来算明白。
王门均前些年省吃俭用让儿子读书,大儿子从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北京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本来准备在广东办厂,王门均听说了,赶到广州把儿子拽回了桃源,2013年在家乡投资办厂,去年企业产值近8亿元,纳税2000多万元。
儿子事业有成,一心想感恩父母。王门均把儿子孝敬自己的钱全贴补进了工作,自己口袋里的钱掏出来不说,为村里的建设,儿子还先后捐款40多万元。
村民邹本银提起村里的农贸市场,特别骄傲。他强烈要求记者参观了高标准的公厕。锃亮干净,设施齐全,赶得上城里的水平了。他告诉记者,当时修农贸市场时,本来没这个设计,王门均儿子的企业正在县城建厂房,他“顺便”就拖了些材料回来,按厂里的标准建了这个公厕,没花村里一分钱。
“钱能用在为村里办实事上,就是派上了正用,我这个钱花得值。”王门均一点都不觉得自己亏。
有想法就有办法的“狠”支书
村民们告诉记者,王门均做事很有魄力,为村里办实事想到就要做到。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先搞事,再搞钱。”
马路市场是困扰祠堂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祠堂村村部前的那条路是乡级公路干线,这里也是附近几个村赶场的地方,每到逢年过节,赶场的人把整条路堵得水泄不通,前后车排上半里路的长龙,还经常发生安全事故。
经过几年谋划,王门均大胆地提出,在路旁建一个大型农贸市场。经测算,建一个农贸市场需要300多万元资金。
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王门均四处筹款,为了节约成本,整个农贸市场的设计图纸都是由他自己完成的。建设过程中,他几乎每天都在现场,施工中有任何问题,自己在现场解决。经过8个月的努力,2015年,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新农贸市场完工。农贸市场不仅有顶棚遮风挡雨,还设有监视器和专人管理卫生,大大改善了村民的购物环境。
开市当天,摆摊设点的村民全进了市场,附近的村民们自发敲锣打鼓,放炮庆祝。
这些年村里的建设投入近800万元,钱从何来?“俗话说,人老不求人,而我是越老越求人,但我是为公事求人,心里就有了底气。”王门均告诉记者,他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讨”。几年来,王门均为讨钱没少坐过冷板凳,没少吃闭门羹。但这些苦,他没对村里任何人说过。每次出去要钱,他一大早出门,8点准时赶到,只有这个时候最好找人。
原其林岗是合村的3个村里道路硬化最差的村,全村有5个组没通水泥路,一下雨,车根本开不进村。2015年,王门均下决心,一定要这5个组的水泥路打通,他先垫资开工,随后,王门均上门找该组几位在外经商的企业家筹资。当道路修到在湖北经商黎铁辉的家门口时,王门均现场给他打电话,告诉他回家过年开车有水泥路走了。黎铁辉非常感动,当即表示出资10万元,近两年,黎铁辉只要回家都会去看看王门均,为村里建设又捐了1万元。
祠堂村一直存在电压低的问题,村里的学校有时下课铃都打不响。王门均一趟趟上门联系电力部门,将村里列入农网改造项目,解决了村里久拖不决的遗留问题。
把村民冷暖装在心里的“好”支书
“王门均60多岁还愿意当村支书,这是他自己的日子好过了不忘乡亲。”76岁的村民曾军甫曾与王门均在新桥坪共事多年,他说,王门均自幼母亲双目失明,父亲多病,家里十分困难,他一家人现在能过上好日子,他吃了很多苦,所以见了村民有困难,他就于心不忍。
“每年村部开年终总结会,6个村干部,谁要是工作没做好,总会挨批。但对村里的困难户、五保户,他总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钟广平介绍,前不久低保户周明青生病,王门均特意前去看望,并为其负担了500元看病费用。王门均每年在村里自掏腰包的慰问金高达5000多元。
村里有两个特殊村民,父母早逝的村民陈立军患有精神病,为了防止其流入社会,王门均为其在村部安排住处,派专人照看,每天提醒他中午吃一片药。村民莫一富智力低下,王门均就安排他在农贸市场做保洁工作,保障其生活。
“前几年,村里的妇女们向王支书提出,能不能建个文化娱乐广场,让我们农民也享受享受城里人的生活。本来只是一句玩笑话,但王支书却记在了心里。”村妇女主任钟月芳告诉记者,去年村里开工建设了5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还专门购置了音响等配套设备,安装了50盏路灯,现在一到晚上,以前坐在牌桌上的村民们聚在一起打起军鼓跳起了广场舞,寂静的山村明亮又热闹。
在祠堂村一圈走访下来,记者的情感不知不觉融入了村民之中。和王门均握手告别时,望着这位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头发茂密、思维清晰的老人,冲口而出的居然是77岁村民黎雨林说的一句话:“王支书,这个职你莫想辞,全村人不答应!”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