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农业劳模在忙啥
正值五一劳动节,除了令人欢欣的小长假,人们想到更多的可能就是劳动模范了。上世纪60年代,安乡人民发扬“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开展“园田化”改造,铸就了“北有安乡”的辉煌事业,建成了全国闻名的粮棉油鱼基地,孕育了唐纯银、江丛新等一大批农民劳模。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劳动人民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作为劳动模范,特别是深耕土地的农业劳模,勤劳的优秀品质始终不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劳模正以什么样的方式引领这场深刻的农业变革呢?节假期间,笔者重点走访了安乡四位省市劳模,倾听他们的创业故事,感受他们的干事热情。
李学文:立足鱼类良种繁育,致力调优水产品种结构
三岔河镇鸭踏湖原本是一个1800亩的连片渔场,80年代鱼池改造后,分划成了100多个规整的鱼塘。1984年,32岁的李学文来到鸭踏湖担任渔场书记,在这里一干就是34年。随着精养技术的普及,当地种苗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特别是优质名优特苗种。为了培育好的种苗,李学文远赴广东学习种苗繁育技术,并聘请专业的技术员到鸭踏湖指导。渐渐地,他就开始搞起了种苗繁育,建起了占地200亩的种苗繁育基地,还成了水产高级农艺师。2010年,李学文自办的水产种苗场认定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同年他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种苗场现可年产3亿水花,主要有鲫鱼、翘鱼、黄颡鱼、美国鮰和四大家鱼等品类。虽然已经65岁,但李学文压根没有退休的意思,不忘通过供应优质种苗调整水产结构的初心。他利用县里科技推广和产业扶贫两大平台,积极推广亩产值达1.5万元的“翘鱼+黄颡鱼”模式,已经帮助20多个农户成功脱贫。在李学文看来,安乡特种水产与常规鱼的比例以3:7为宜,既能满足特种水产市场需求,又能减小常规鱼的同质竞争。眼下,李学文正在加快种苗场鱼池改造升级,力争在2020年达到国家水产良种场标准。李学文常说安乡水产好与坏是从种苗起步的,提供优质种苗成了这位老水产人的职业担当。
聂天喜:立足大米品牌创建,致力传承七千年农耕文化
汤家岗村是安乡县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该村因汤家岗文化遗址而声名鹊起。在2007年的发掘中,大量动物残骸和碳化稻米的发现,成为洞庭湖区稻作文化源头的有力证据。聂天喜是常德生态讲师团专家成员,在农产品营销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他所生产的稻谷、油菜、麻鸭全都是委托加工后,通过熟人圈、网络平台高价销售,主要满足中高端需求。2016年在农业部门的扶持下,省级劳动模范聂天喜成为最早开发汤家岗稻米品牌的经营户之一,并注册了“汤家岗米”商标。目前,聂天喜在汤家岗的经营面积达到了560亩,包括稻鸭共生基地、早稻基地、优质杂交稻基地和特色稻米基地。随着汤家岗的名气越来越大,县内外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纷纷进驻汤家岗。该村现有的特色产业有400亩稻虾、500亩“四水模式”、200亩果蔬采摘园、160亩大棚蔬菜、400亩肉牛养殖基地、80亩吊金瓜、特种养殖等等。2017年,聂天喜注册成立了安乡县汤家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的生产基地全都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今后将会生产更多绿色有机农产品。聂天喜表示,将会以原种稻作种植园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唤醒汤家岗七千年稻作文化,将汤家岗打造成一个集农业示范、农耕体验、科普教育、遗址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水稻产业园。
倪立生:立足家庭农场壮大,致力延长稻油产业链条
家住三岔河镇唐家铺村的倪立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突出贡献,2013年他被评为“常德市劳动模范”。倪立生说自己做梦都没想到会评上劳模。按照他妻子的话说“他这个劳模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种了几十亩水稻,每年光上交国家就得9000多斤。随着农业税取消和农机水平的提高,2012年他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200多亩。2013年,他甚至让在外务工的儿子儿子儿媳都回来帮他种田,并以儿子的名字注册了“倪胜家庭农场”。有了儿子的帮助,倪立生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现在倪立生一家,购置了一台收割机、旋耕机、拖拉机,总种植面积达到了600亩(200亩稻-油),涉及周边四个村。家庭农场所生产的菜籽油主要是通过倪胜的朋友圈销售,每年销售菜籽油1.5万多斤。由于,菜籽油的品质好,很多朋友都帮他做推广。倪胜明白,未来农业的竞争是全产业链的竞争,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是提高市场话语权的有效途径。因此,家庭农场正在修建一个占地320平米的千吨仓库和1700平米的大晒场。明年,倪胜还将添置榨油机和打米机,开展稻油加工。“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在倪胜身上得到了印证。现年65岁的倪立生种了一辈子田,身体一直还很硬朗。他说:“只要身体允许,80多岁还会种田”。
邹清华:立足生态农业发展,致力打造万亩稻虾基地
家住安乡县下渔口镇保安村的邹清华在2002年就被评为“常德市劳动模范”,当时仅36岁。早年,邹清华家庭比较困难,高中没有毕业就开始学做水产生意。因为他肯钻研、能吃苦、讲诚信,水产生意越做越大,一度成为年销鲜鱼4000吨的运销大户。从一穷二白的懵懂少年到一个业务娴熟的水产经纪,邹清华经历了很多挫折。有一年冬天,渔船靠不了边,岸边很多人尝试了各种方法都不奏效,最后还是邹清华潜入冰水中给拖上岸的。在鲜鱼的长途运输中,让鱼“饿着肚子”上路能显著提高鱼的成活率,这是邹清华多年水产运销中摸索出来的实用经验。采用这种办法,安乡水产可以鲜活地运到全国各地。随着市场信息更加充分,销售渠道更加广泛,农产品经纪的作用有所弱化。2014年,邹清华开始转型,在保安村流转土地700亩搞稻虾养殖,成为安乡“第一个吃龙虾”的人。以前周边村民很不理解,放着好好的鲜鱼生意不做,却要养龙虾。更有心存偏见的村民说:“送给我都不会吃,也只有外国人才吃龙虾”。三年过去了,邹清华的稻虾基地扩大到了3000亩,成立了湘北水产合作社,带动周边一百多户从事稻虾种养,为当地农户增收300万元以上。规模农业是高效农业的基础,为了成片流转土地,邹清华没少想办法。“零地变整地、差地变好地、远地变近地”这是合作社始终对外的“宣传政策”。为了不影响农民种水稻,邹清华开创了季节性流转模式,以每年300元/亩的价格从10月到次年5月租用农户水田。事实证明,这一模式很有生命力,养虾的水田可以减少肥料投入,增加稻谷产量,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局面。运用这一模式,合作社将在5年内打造万亩养殖基地。据调查,采用稻虾种养模式,每亩可以获纯利3500元左右。凭借多年的水产运销经验,邹清华认定5年内龙虾市场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今年他牵头成立了龙虾收购公司,每天可对外销售龙虾上万斤。
以上四位劳模只是安乡众多创新求变、勇立潮头的农业劳动者的缩影,他们在供给侧改革中“调结构”、“育主体”“创品牌”、“建基地”,始终引领和推动着现代农业发展潮流,也彰显着广大农业劳动者有干劲、肯担当的务实形象。(徐晓海、孙冰)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