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农陈友烟的工匠精神
本报记者 曾玉英 通讯员 邓年华金秋十月,中国柑橘之乡石门县,44万亩柑橘喜迎丰收,采橘、运橘、销橘、购橘的繁忙场景随处可见。
10月19日,在石门县蒙泉镇岩巴垴园艺场,橘农陈友烟正忙着采摘柑橘,经销商的大货车就停在路边,现摘现卖很方便。
“我的橘子早就被大公司收购了,每天要采摘多少果子,公司说了算!”陈友烟瘦瘦高高,言语不多,但种橘子已经有40年了。
在他的果园里,记者看到,橙黄的果实压弯了树枝,橘树上只见密密麻麻的橘子,很少看到树叶,陈友烟和爱人、儿子在果园里穿梭,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
“友烟的果园一直高产,管理水平很高,年年亩产过万斤,连大学教授都称赞不已!”石门县柑橘协会会长闫于烟介绍。
同样的品种,旁边的果园挂果明显比他少,果皮比他的厚,大小也没他的均匀,色彩也没他的光亮,这是为什么呢?
“这得益于友烟身上的工匠精神!”闫于烟说。
工匠这一称谓,既可用于手艺人,亦可用于工艺大师。技艺是没有大小之分的,雕虫小技也会蕴含很高的技术含量,体现出极佳的工艺水平。陈友烟就是这样,在看似枯燥的果农生活中,练就了一身的本领。
陈友烟出生于1960年,因所在的蒙泉水库新建需要异地移民,16岁的他早早地就当上了移民建设园艺场——岩巴垴园艺场的第一代橘农,从此与柑橘终生结缘。
岩巴垴园艺场位于蒙泉湖湖畔,具有小的海洋性气候,土壤偏黄,光照充足,海拔230米,北纬30度附近,是个种柑橘的好地方。移民到这里后,陈友烟一直种柑橘,40年间,从年轻小伙到年近花甲,从未间断。
陈友烟的柑橘品种是宫川,属一般早熟品种。他种的柑橘,曾经成为亚运会指定产品。近几年,他的8亩橘园年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他平时话不多,性格内向得很。但人勤快,一有空闲就到橘园里去了。”爱人佘冬英这样评价他。
陈友烟种橘,诀窍就在修剪。这是很多行家对他的评价。
在他的橘园,棵棵橘树树冠修剪透风投光,内膛外围都结果,层次清楚,果多不重叠,大小均匀,无需打撑。
每年橘树开花的时候,就是陈友烟最忙碌的时候,没日没夜在橘园里剪枝,吹风下雨都不停歇。连续20多天,连吃饭都顾不上,饭菜都是爱人给他送到果园里吃。
陈友烟修剪树枝的诀窍有三看:一看花质,二看花量,三看花期的气候。高温季节到来,他便通过剪枝避开高温,减少营养流失;看花质,他只保留壮实的花,剪掉弱小的花。树上花多的时候,剪掉一部分花,留梢;花少的时候,就剪掉一部分梢,留花,让花与梢达到最好的平衡点,从而实现优质高产。
今年7月,天气异常干旱。尽管地处蒙泉水库边上,但因为没有灌排设施,陈友烟只能看着蒙泉水库的水干着急。为了给橘树解渴,他买来抽水机,借来朋友的拖拉机,一车车水拖到橘园里,日夜抗旱保丰收。
他的柑橘园采用生物驱虫技术,很少使用化肥、农药,大多数时候,他都采取悬挂捕食螨、黄板以及人工捕杀等措施,严控农药残留。
近几年来,大小科技培训会日趋增多,陈友烟不管会场远近都按时参加,对不懂的技术难题现场咨询专家,直到精通为止。对于新技术,他总是先试用,再推广,效果明显后再指导周边农户参照管理。很多橘农家橘树生病了,都愿意向他请教,他总是毫不吝啬地告诉别人。
今年,很多人的橘园减产,但他的果园仍然硕果累累,亩产过万斤。因为果形漂亮,味道好,别人的橘子卖1.3元一斤,他的就卖1.5元一斤,比市场价总是要高一些。
由于长年操劳,陈友烟患上了糖尿病,曾经几次累倒住院。去年下半年,唯一的儿子陈焰从部队退伍回到家里,接手父亲的橘园。今年,施肥修剪防病虫等重活儿都是儿子做。陈友烟当起了师父,他要把一身功夫都教给儿子。
眼下,石门柑橘品改热火朝天。作为橘农二代,陈焰觉得8亩橘园还是少了点,他想扩大规模,进行品种改良,错季上市,缓和劳力和销售压力,从而种出质量更优、价格更高的柑橘来。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