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凝聚党心民心”最后一公里
元旦前夕,一场由社区文艺团体和志愿者组织的“美丽家园・合力共建”棚改攻坚文艺汇演在津市市汪家桥街道油榨坊双济沟片区拉开帷幕。社区居民关心的棚改政策、目标和进度等内容通过通俗易懂的相声、三句半等形式进行了解读,现场居民在欢声笑语中吃下了棚改攻坚的“定心丸”。这是汪家桥街道运用“大题小做”的逆向思维,探索实践小支部、小社团、小网格“三小”党建新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汪家桥街道通过将基层党建工作融入项目建设中、融入社区管理中、融入居民生活品质提质升级中,实现了党建这个大课题的积小成为大成。
“小支部”,组织边界向小区扩展
2014年,汪家桥街道三眼桥小区开始探索小区党建模式,在小区建立党支部,在每栋楼设立党小组。小区里每栋楼楼道都有一个“党员服务进楼栋”的公示牌,上面显示小区无职党员、楼栋长、街居干部共3人负责1栋楼。
“小区党建模式是加强无职党员管理,提高小区居民自治管理水平的新举措。”汪家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彭进华说。据他介绍,以往仅在社区层面成立了党支部,不适应贴近居民服务的发展形势,同时,各小区党员居住分散,不便于管理,不便于退休老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此外,还难以发挥无职党员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
党组织设在楼栋,党员就在身边。小区党支部负责自己小区和楼栋日常事务,积极性得到激发,而熟悉小区人和事的党员为居民服务,解决了打通“凝聚党心民心”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小区党建成为了引导居民自治的核心力量。
三眼桥小区党支部和楼栋党小组通过对小区居民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认真填写民情日记,详细记录居民的基本情况及反映的问题,并指导小区成立业委会、物委会并建立网格,对小区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进行自主管理。
“生活环境大变样,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维护。”小区66岁的居民肖元香经业主投票被选为第16栋楼栋长后,她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小区服务上。每天,她都会在小区里转转,除了负责楼栋的卫生保洁外,还多次成功调解居民间的各类矛盾纠纷。肖元香说,孙子上大学了,她平时也是闲着,能为大家做点事,很值得!
正是在多方的努力下,下水道阻塞、外墙渗水、道路失修等影响小区居民生活的“顽疾”终于彻底得到了解决,脏乱差的老旧小区,摇身一变成了环境舒适的“完美社区”!
为提高小区自治管理水平,推广和发挥小区党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汪家桥街道还邀请津市市委组织部、政法委以及民政局就新形势下支部书记如何开展好小区党建工作、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小区社区综治稳定、如何加强小区自治管理对小区党支部书记进行了培训。
目前,汪家桥街道已有小区党支部14个,楼栋党小组35个,单元党员实践岗86个。
“小社团”,
服务边界向党外辐射
2015年,汪家桥街道新村社区三眼桥小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这在小区历史上可是第一次。200多名居民欢聚在新村花台,参加了拔河、蒙眼敲锣、两人三腿、扔圈套物等多项趣味运动项目,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呐喊声此起彼伏,整个新村花台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此次运动会是由三眼桥小区业主委员会牵头,由小区文体健身队自发组织开展的。运动会不仅为小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舞台,更为小区居民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大家共同锻炼了身体,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真正形成了“和谐小区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据介绍,按照“党建引领社团、社团服务群众”的工作思路,汪家桥街道加大了党建外围组织建设力度,目前, 5个社区共组建文化艺术团、书画协会、文体健身队、小区业主委员会志愿者协会等社团组织20多个,与之配套的还有文体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馆、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
在2014年7月1日,三眼桥小区还组织了一场“永远跟党走”庆“七一”专场文艺晚会,1000多人观看了文艺演出,更多的居民自觉参与到了社区党建品牌、文化品牌的建设中来。
小社团在全市“五城同创”中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居民志愿者开展小区出店经营、乱搭乱建、流动摊贩集中整治,使小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
20多个小社团组成了一张网,服务内容涉及党员服务、文体活动、为老服务、家政服务等,边界向外扩展,凝聚了“小区是我家,我爱我家”的居民自治共识。
“小网格”,
管理边界向群众延伸
在现有社区建制和格局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地缘相近、人文相联、居住相邻、便于管理的原则,汪家桥街道将5个社区划分为45个社会管理“小网格”,有网格志愿者135人。各网格负责人分别由社区班子成员兼任,每个网格对应落实了1名街居干部、1名网格员、1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队,负责对网格内的群众实施“一对一”管理服务。
但汉年大姐是新村社区第五网格的管理员,分管的第五网格总户数731户,总人口1471人。
“刚开始我最苦恼的事就是老百姓见面不认识你,上门不理你,有事不找你,解决问题不帮你,总感到格格不入。”后来,但大姐转变思路,用真心换真情,用“情”争取群众的信任,用“行”去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在做基础信息入户采集时,因为作息时间不一致,但大姐便利用早、中、晚错时到各个小区、楼院、居民家中,进行宣传、登记,期间经常遇到不理解的居民,不愿意配合、不提供信息、有的甚至把但大姐拒之门外。
“不管受多大的委屈,我从不发火,总是面带微笑,一次不行跑两次,两次不行跑三次,直到采集到完整准确的信息为止。”
就这样,但大姐跑遍了网格内所有的小区,帮空巢、高龄老人料理家务,握着他们的手,将爱心传递;陪他们聊天,作精神慰藉;关爱留守儿童,跟孩子们谈人生、理想。慢慢地,但大姐和居民们的关系近了,许多居民主动找她咨询相关政策,如异地就医的报账程序、社保年审需要的手续、如何办理下岗失业就业证等等;发现了治安问题、安全隐患、可疑人员的也向但大姐反映;邻里纠纷、甚至下水道堵塞也找但大姐解决。这些琐碎的小事,但大姐都认真对待,该向上反映的,通过手机及时向社区传递信息;能解决的,主动上门,及时解决。
正是一个个像但大姐这样的志愿网格员,减少了社区管理中的死角和盲区,实现了服务管理边界向群众延伸,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