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寨管委” 村和百业旺
人民日报记者 汪志球
寨在穷山沟,名在山外传。“42年无刑案、22年无偷盗”,魁胆村创造了治安佳话。如今,这个纪录正在一年年被自己刷新。
魁胆村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矛盾纠纷不出村,靠的是“三道坎”。魁胆村村支书王必玖解释,“三道坎”就是“三规”,即家规、族规、村规。邻里产生纠纷,讲法说理,首先按“家规”约定自行协调,解决不了的约定族内调解,最后一关是村里集体调处。
这是推广寨管委制度取得的成效。如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黔东南州在全州1756个村推广“寨管委”基层管理模式,补充和延伸村级组织服务链,破解了农村自然寨、村民小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锦屏县新化乡三黎高速公路旁,一处村容干净整洁的侗族村寨引人注目。侗寨名叫新园,寨民来自3县9乡镇19个自然村寨,生产生活观念不同,婚丧嫁娶风俗各异,因为都会讲侗话而聚在了一起,是个典型的“移民寨”。
回忆起刚搬来的那几年,寨民龙银兰印象颇深:邻里之间,没有情感基础,缺乏集体观念。公共事务没人问、脏乱差穷没人管,“有好几次我都想搬回原来的寨子去。”
2012年,新园寨正式推行寨管委管理模式。寨管委成员由寨内德高望重、处事公平的村民组成。原则上2个以上村民小组的自然寨或片区成立寨管委,成员完全由群众海选和村民自荐、群众投票的方式产生。
小到红白喜事、矛盾调解,大到集体资产资金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凡是涉及村民权益的事项,大家都“商量着办”。寨管委的设立,虽然增加了一个管理层级,但是极大地提升了村民自治积极性。
家和万事兴,村和百业旺。寨子里的公共管理跟上来后,群众创业增收的热情也格外高涨。
“不光关注家务事,更要做致富的火车头。”丹寨县摆泥村杉堡片区寨管委主任文兴贵介绍,寨管委多次组织寨民到周边村寨学习生产发展经验,为寨民免费提供种养殖等市场信息,帮助寨民寻找适合的产业发展出路。
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原则,三穗县台烈镇颇洞村创新入股模式,以现金、土地等多种方式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除了入股方式的多元化,颇洞村也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合作社采取自主经营、社员承包和分产统销三种模式经营,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创业热情。
新模式增强了基层村寨的“造血功能”,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变强的转变,村民收入也节节攀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