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德江县走活党建扶贫这盘棋
本报记者刘久锋
“地无半里平,人无三分银,缺粮又缺水,遍地裸石岩。”这是贵州省德江县桶井土家族乡的真实写照。地处乌江岸边,却饱受干旱之苦,村民们过着“半碗泥巴半碗饭”的苦日子。如今,这里的党建扶贫犹如一泓清泉,滋润着这里的土地,人们也逐渐褪去贫困的外衣,焕发出新的生机。
深冬的一天,踏着晨曦,曾任德江县农牧科技局农机中心办公室主任的杨文龙已经来到了村民杨承美家。一直为杨承美家贷款的事忙上忙下,贷款资金一到位,杨文龙立马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杨承美是村里的贫困户,两个孩子正在上大学,每年学费上万元,家庭贫困,又因年纪太大找不到工作而断了外出务工的念想。想发展产业,又没有资金支持,第一书记杨文龙带来的好消息让杨承美很激动。
离开杨承美家时,已日上三竿,下午还有村民到村委会来签生态移民搬迁协议书,杨文龙马不停蹄地赶回村委会。回程路上,杨文龙的步伐有些不稳,一头半白的头发随着脚步颤颤巍巍地抖动,背后深深浅浅的脚印就像杨文龙驻村的心路历程,浅的是驻村之初的不坚定,深的是帮扶村民后的砥砺前行。
“我今年54岁了,本来已经是离岗待退的了,正遇到全县各个单位都要抽人来驻村,单位就给我安排到这儿来了。”杨文龙说。
2016年4月,带着一腔难解的情绪,杨文龙“走马上任”。杨文龙被派到桶井乡毛岭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这段历程和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一样,上面记录的一笔一划,都横撇竖捺、弯弯曲曲,却落笔刚劲有力。
“我几十岁了,工作这么多年了,来到这儿,开始我就是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严格要求自己,反正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可是杨文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却被一纸通知打乱。2016年9月8号,贵州极贫乡(镇)定点脱贫攻坚工作正式启动。次日,《德江县深化驻村工作改革暂行办法》出台,明确创新驻村第一书记的管理模式:部门派驻变为组织调驻,工资、组织关系都转到乡镇。在一年中评为优秀的,可以申请回原单位;如果驻村不称职,继续工作一年,一年过后如果还不称职,那么他就回不来。
得知这一消息,抱着只是“下基层”心态的杨文龙顿感“压力山大”。而在2016年4月被派驻到郑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德江县工商联会员服务中心主任程彪看来,“压力山大”的不仅只是组织关系,还有村里基层组织建设的缺位。
“当时有点儿灰心,基层组织这个情况还是比较特殊的,在我心头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感到无比的压力。”程彪说。
360多户、1200多人的郑家村在桶井乡属于落后村,长期以来,村“两委”在产业发展、纠纷调解等方面没有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得不到村民信任,以致全村人均收入、基础设施一直排名靠后。没有健全的基层组织,程彪这个“外来的和尚”也“念不好经”。
“该怎样开展工作?我自己到村干部家里去跟他们谈心,然后就分别的把他们各个村干部的思想都做通了。”程彪说。
破釜沉舟,反倒让程彪沉下心来,把所有心思都放到了村里面,利用在工商联工作时得到的众多“资源”,他给村里协调了不少商业项目。
听民意、解难题、促发展、助小康。现在,郑家村人均收入达到5649元,贫困发生率由过去的近50%下降到34%。笑容,越来越多地在郑家村村民脸上绽放,这也是程彪最为欣慰的地方。
不分白天黑夜,带领着两个村干部抓脱贫的杨文龙,也打消了顾虑,干出了真情。
“我算了个账,2016年年底我们如期把这38户180人脱贫,毛岭村的贫困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2017年计划脱贫77户217人,我们脱贫能如期达到省里面规定的标准了。现在不是在搞数字脱贫,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做。”杨文龙说。
“群众来办事呀,他都尽量办好,几十岁了,开会搞到凌晨一两点钟。去年雨季我们到扶贫办交资料,走到前面去又滑坡了,公路就被阻断了,上不去,步行到扶贫办去交资料的时已经是凌晨4点,全身湿透了,那一刻真是终生难忘。”毛岭村综治办站长杨勇说。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