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三位大学生村官
宋志红
2008年我大学毕业,随即参加农村支教,支教老师和大学生村官同属“三支一扶”。当时,我对大学生村官这一概念熟悉,但对他们的工作并不熟悉。支教结束后,我参加省公务员考试,录取后分配到乡镇工作,在乡镇工作的三年,才逐渐结识一些大学生村官朋友。再后来,我调到县政府办工作,不同程度接触到一些大学生村官,对这个群体有了更直观的印象。说起来,在这几年同村官的接触经历中,有几位80后村官,令我印象深刻。
印象最好的是小汪,肯吃苦,很务实。小汪家在武汉某区,赶上80后尾巴,生在城市,又是女同志,一改我对这个群体不能吃苦的刻板印象。大学期间入党的小汪,来乡镇后任职镇区附近某村的书记助理。没去之前,该村档案资料从来没有完善过,村里的规章制度也很随意;小汪去的半年,将村里的档案资料、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规章制度、环境卫生整理得井然有序。后来小汪负责村里的人口普查,担任网格管理员,用一个月时间,小汪跑遍全村家家户户,精准掌握各家各户基本情况,耐心搜集相关信息资料,耐心答复村民代办事项,成了乡亲们口里亲切相称的“小汪”。小汪工作之外,也爱学习,2012年考上公务员,还是分配回该乡镇,因为能力突出、务实肯干,先后任职镇统计站长、党政办副主任、党政办主任,每个岗位小汪都干得游刃有余,领导、同事以及群众也都很认可。
印象最深的是小欧,很正派,有原则。小欧最不愿意“占公家便宜”,我们和他一起因公外出,赶上在外吃饭,点菜时,他会说“不能瞎搞”;热天下乡,看到冰啤,他会说“不图享受”;晚上私人请他到镇上宵夜,他会问“是自己请客吧?”因条件限制,加上距镇区近,小欧住在镇政府。小欧到所任村办事晚了,村书记邀请他去家里吃饭,饭后,小欧会很“不识时务”掏钱给书记,一度让书记觉得“难堪”。当时“八项规定”还没有出台,这些小处细节监管并不严格,但刚出校门的小欧却极反感,看不惯“打哈哈”的人。再后来,小欧考上外地公务员,想必会有更好的作为空间。
印象不佳的是小刘,工辞令,会来事。小刘来自当地有影响力的家族,被家长“安排”下来当村官。因为这些原因,自然认识的熟人不少,镇里的分管领导不好多安排工作给他做,安排的工作做得不好也不好多说。久而久之,小刘自己愿意干的事,也偏向于“卷袖子、跑跑腿、动动嘴”。因为这些,小刘与几位年轻同事关系相处也不大好。小刘后来考公务员,考了几次没上,一直续签。再后来,听说家里托了更好的门路,高升了。
想想也很有意思,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也是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干得好、干不好,其实都有迹可循。想干好呢,既不容易又很简单——说不容易,是因为你的理想信念、你的干事作风得坚定、得扎实,得能吃苦耐劳;说简单,是因为只要你能心系群众、立足岗位,就能做好小事、干好本职。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