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视非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脱贫
彭仔明
近期对一个县脱贫情况的调查显示,2017年有9408人脱贫,2015年以来全县脱贫28243人,但全县的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达20062人,存量仍然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然较多。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受扶贫政策、扶贫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乡镇存在对非贫困村贫困户帮扶不到位、责任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有些地方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政策、项目和扶贫手段都存在“同乡(镇)不同等”的现象,造成有些非贫困村有可能被边缘化,并影响到整个脱贫工作的进程。因此,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任务还相当艰巨。加快非贫困村脱贫步伐,显得尤为迫切和突出。
要树立一盘棋的扶贫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清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扶贫工作就应以全面脱贫为战略目标,积极关注和重视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树立“一盘棋”“一视同仁”的思想,注重均衡发展,积极提升非贫困村帮扶的组织化程度,构建“帮困不漏户”的全覆盖帮扶机制,防止非贫困村“边缘化”“一边倒”。
要强化“一揽子”扶贫措施。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要灵活利用政策,统筹协调安排好项目和资金,尤其是道路、水利、电力等具有普惠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要做到同向发展,防止出现新的不平衡现象。一是合理安排资金。按照贫困人口数核发扶贫专项资金,保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站到同一起跑线。二是合理配套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乡镇政府为项目实施主体,实施涵盖全乡(镇)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产业扶贫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国家、省财政扶持的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延伸到连片开发的非贫困村。三是合理调配后盾力量。县级领导要统筹联点乡镇的扶贫工作,后盾单位应实行乡镇包干,科局要强弱搭配,统一落实“一对一”帮扶措施,坚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要完善一体化的扶贫机制。一是完善因人施策、因户施策的帮扶机制。根据不同贫困家庭、贫困类型,实施差异化帮扶,加大对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帮扶和政策落实力度,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二是完善扶贫脱贫后续帮扶长效机制。移民、民政、人社、教育、卫生部门要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三是完善责任机制。要根据精准扶贫的工作压力和现实要求,压实县直单位、乡、村三级责任。四是完善财政扶持机制。在合理统筹扶贫项目的基础上,精准扶贫资金要列入财政专项预算。并对按时限要求脱贫了的乡、村给予奖励,力争创造出更多的特色和经验。
要形成“一股绳”的社会合力。组织和动员共产党员、机关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企业、社会团体积极投身和参与扶贫攻坚。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虚功与实功、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营造全社会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形成全民扶贫、全社会扶贫的良好环境。不论贫困村还是非贫困村,“精准扶贫”都要找准贫困对象,探寻致贫原因,做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从根子和源头上遏制贫富分化。
(作者系常德市委讲师团副主任)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