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变
6月中旬,记者一行来到澧县大堰垱镇星星村,一路上都是水泥路,路面不算太宽,但很整洁,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都配有垃圾桶,门前的桃树挂满了果子,池塘里的荷花露出了尖尖角。
相比于全市其他村来说,星星村并没有过于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没有夯实的集体经济基础。然而,星星村10多年来的变化,是村民们有目共睹的,环境好了,债务清了,生活富了,老百姓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以往怨声载道
从澧县县城出发,大约半个小时就到达星星村的村部。干净整洁的院子里,便民服务大厅、公示栏、运动器材配备齐全。村主任黄道香闻声走了出来,笑道:“村部修了近10年了,当时反对的声音很大,李书记坚持要修,现在看来李书记的思想还是走到了前面。”黄主任口中的“李书记”,就是星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刚、市人大代表。采访的当天,他碰巧去县城开会。
2003年以前的星星村,是大堰垱镇出了名的落后村。时任书记因为经济问题受到处分,村里亏损60多万元,半年内没有新书记上任。村里条件差,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资源,人人都想往外跑,村民怨声载道,乱象一片。危难之际,在老村支书和老党员的荐举下,通过镇党委政府严格考察,推选当时在乡村创业有一定成绩的李世刚来接管全面工作。
2005年,星星村和裕星村合并。裕星村一条主干沟渠,杂草丛生,垃圾满沟,臭气冲天。李世刚心里一直装着这事,整村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于是他坐不住了,背上包在全国各地跑,找村里走出去的能人,找上级申请项目资金。2012年,村里项目申请成功,210万元资金优先对裕星村进行沟渠硬化。这一举动威慑到大家,人人纷纷议论着,这次的这位书记不简单。
“傻”书记连任15年
李世刚放着“老板”的日子不过,跑到村里接下重任。如今的星星村村民都会亲切地称他为“傻”书记。这位傻书记办事却不傻,连任书记15年,星星村的面貌一年比一年风光。
星星村的面积为3.17平方公里,22个村民小组,830户农户,2755位村民。产业兴村,是李世刚一直坚持的。通过10多年的努力,村里先后自建与投资联手建成了20多家膨润土加工厂、300亩棉花订单生产基地、300亩标准葡萄园、1000亩水稻庄园、100亩悠闲渔场。
基地是搭建起来了,怎么运营,怎么分配?又是一个难题。在这一点上,李世刚坚持公平公正。就拿100亩的渔场来说,从前鱼塘纵横东西,大小不一。村里组织村民挖掉塘埂合并,几年下来有了近百亩壮阔的水面。水面清澈,柳树成排,鱼儿成串。可由谁承包呢?村里纷纷扬扬,摸底调查后,村里决定:“公开竞标,同等条件者,村里的优先。”
2009年,李世刚抓住村里临近澧县恒盛棉业机遇,鼓励村民发展棉花订单生产,组织70个农户连片,建立棉花生产基地300亩。从2010年开始,全村人均增收600元。与此同时,澧县正盛行葡萄种植,李世刚组织村干部和大户外出学习,“要就不做,要就做得最好。”2011年,村里组建了300亩高标准葡萄园,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澧县面积最大的葡萄园,直至今日,销量一直稳定,附近老百姓通过土地流转费和葡萄园务工费,一年收入过万元。
星星村毗邻城头山,世界水稻发源地,不仅与城头山的土壤结构相同,还同灌涔河水。具备这么好的条件,水稻种植不能丢。于是村里想方设法,移坟、搬迁,空出一大片良田,并争取项目资金460余万元,为老百姓修好机耕路,硬化沟渠。将千亩土地流转给大户,全程机械化生产,打破留守老人传统耕作收成低的现状。
就这样年复一年,李世刚和村干部们一同想方设法地为村民谋福利,不知不觉,一做就是15年。2017年,全村创产值2亿元,人均收入近6000元。
未来星空灿烂
星星村3条主干道,每条路都超过2公里,到2008年已全部硬化,2017年实现了组组通。村里前后进行了两次电网改造,新增变压器3台,村民从此告别“黑”的历史。
2005年,原来全镇最差的裕星村欠账70多万元,人心向背。合并后,村里主动调和矛盾,优先解决裕星村存在的问题,现已还老账近百万元,矛盾纠纷已不复存在。村里小学当时在全县是最差的学校,孩子们学习环境差,家长满意度不高,很多学生都转学了。李世刚以提案的方式反映了这一心痛的现状。最后,他的提案得到批准,获批资金280万元,让破旧不堪的学校又焕然一新,村子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有书读了。
连接裕星与星星的连村桥年久失修早已成为危桥,严重存在通行安全隐患,百姓都绕道走,李世刚和村干部们铁定心要把此问题解决。经过多方努力,申请到部分项目资金和自筹资金,终于在2017年年底改造完成。
夜幕降临,村里灯火通明,路两旁120盏电力路灯,全部是村民自愿筹资增添的。这件事让李世刚和村干部们很是欣慰。大家的努力,让村民的“荷包”变鼓,村民又拿出钱,让星星村更美,这就是共同富裕,这就是星星村的明天。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