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白色污染”需多措并举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
治理农田残膜污染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法规、补贴政策、地膜减量化应用、可降解地膜应用、聚乙烯地膜机械化回收、回收的残膜资源化利用等系列问题。对于残膜治理,应该确立合理的目标,阶段指标应合适,近期、中期、远期科学划分清楚,努力执行可完成,能起到督促和积极的实施作用。
在地膜减量化应用方面,覆膜种植生产的效益不是很明显而且生长期能满足作物成熟要求的,建议不使用地膜覆盖栽培。在地膜应用方面,应根据不同作物的残膜回收难度、适应性、增产效果等综合因素,确定使用聚乙烯地膜或可降解膜,例如番茄的残膜回收难度太大,应使用可降解膜。
要加强降解膜的研发力度,提高可降解率,使其能基本接近普通聚乙烯地膜的增产效果,降低生产成本和价格,让农民愿意用。要加大降解膜的试验力度,降解膜区域配方差异很大,要扩大试验范围,筛选出适合当地推广使用的降解膜新产品。
可降解膜替代聚乙烯地膜是最终趋势,但预计在10~15年时间段内,聚乙烯地膜仍是主流,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力研发推广高强度耐老化地膜。与普通聚乙烯地膜相比,高强度耐老化地膜成本仅增加10%~15%,增加的成本可与残膜余值基本持平。目前,高强度耐老化地膜全回收机械的研究开发是攻关重点。聚乙烯地膜后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最重要的环节,要让回收的废旧地膜有出路,资源化利用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
建议实施农用地膜专营政策,确保地膜产品质量达到标准要求,为机械化回收创造基本条件。要通过大面积试验,严格的检测确立合格推广产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奖罚分明。
实现农田残膜机械化回收,关键是要研制出先进适用的残膜回收机,包括秋后残膜回收机和播前耕层残膜回收机,机具研制要加强与农艺的融合,作业效果要符合农艺要求。
加强回收残膜资源化利用布局,将回收的残膜后处理工作落到实处。残膜资源化利用难度大、利润低,是一项公益性工作,只有回收的废旧地膜有出路,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才算真正落到实处。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